涝区概况及致涝成因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涝区概况及致涝成因分析

1 概述 1.1 涝区概况及致涝成因分析 1.1.1 涝区概况 青原区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东与吉水县、永丰县接壤,西与吉州区隔江相望,南与兴国、泰和县毗邻,北与吉水县交界。地理坐标为东径114°59′~115°30′,北纬26°35′~27°08′,全区占地面积914.62km2,人口20.3万人,是吉安市中心城区之一。 青原区处在吉泰盆地中心,区域版图南北走向呈长条形。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并由东南向赣江倾斜。地貌以低山、丘陵、岗地为主,临赣江左岸为一片平原,青原区属典型的南方红壤土区域,出露地层以第四世红壤土为主,约占全区面积的80%。 青原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8.3℃,降水丰沛,年平均降雨量1480mm。赣江自南向北在本区西北部穿过。境内河段30km,孤江自东向西在本区北部穿行,境内河段长25km,富田水自东南向西北流径本区腹部,境内河长72km。青原区境内水系发达,河流纵横。由于地形地貌的特殊,在沿富田河下游,孤江下游及赣江左岸形成了多处易洪易涝区域。现将各涝区情况简述如下: (1)赣江东岸河东涝区 河东涝区北起井冈山大桥,南至油塘彭家,呈长条形,东西宽3.6km,南北长6.2km,集水面积16.2km2,按照规划导托面积6.9 km2,电排面积9.3 km2。 河东涝区是由于建设河东堤形成的。 河东堤从毛家村开始,沿赣江东岸布置,经过赣江大桥、阳明大桥至井冈山大桥,全长6.15km。河东堤保护8000多亩耕地,5万多人,设计防洪标准近期为30年一遇,远期为50年一遇。涝区近期治涝标准为10年一遇,远期为20年一遇。导托渠长7.2km,排涝站1座,装机1400kw,新建排泄闸6座,白鹭洲岸坡护衬,河东堤总的投资9284万元。30年一遇赣江吉安水文站,洪峰流量19200m3/s,洪水位52.45m,50年一遇洪峰流量20700m3/s,相应洪水位52.88m。 (2)梅林涝区 梅林涝区位于井冈山大桥以下,北面至官田村、平均长度3.9km,宽度1.3km,集水面积5.3 km2,利用现有灌溉渠,导托面积1.0 km2,电排面积4.3 km2。梅林涝区现已建一座排涝站,装机容量220kw,但是容量不够,标准偏低。 梅林涝区是由于梅林堤建设形成的。梅林堤从井冈山大桥开始至夏家村,再由北向南拐弯至周家岭脚下封闭,全长5.6km。梅林排涝区位于梅林堤南岸包括郭家、吕家、杨家、谢家边、坪塘、偶里、汤家埠、庙前、官田等村。导托渠由西向东布置,经过杨家村、坪塘、贯上、官田通向赣江。 (3)芳洲堤排涝区 芳州堤位于值夏境内,赣江右岸,在孤江与赣江汇合的上游,上起七姑岭,下至马埠桥,堤内集水面积21.3 km2,保护11个村委会,农田面积1.06万亩,人口9000人,堤顶高程55.18~56.61m,全长7.4km。芳州堤于1965兴建1968年竣工,已运行40多年,但是一直没有兴建排涝站,涝区每年汛期遇外河水位较高时,积水成实,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生命安全。 堤区集水面积21.3 km2,有东口等10座小(二)型水库,总的集水面积3.5 km2,涝区由于地势较低,设有5座排洪闸,15座穿堤涵闸。1978年、1985年先后开通了坪上排洪渠和白云山灌区六支渠排洪渠,导托区面积10km2,大大减轻了圩内电排压力。低排区主要由水田、沟塘和非耕地面积组成。 排涝站位于芳洲排洪闸处,该处在有一片0.3 km2的洼地,可以滞蓄洪水,减少排涝装机容量。 (4)村背排涝区 村背排涝区位于孤江与赣江汇合口的下游,与芳洲排涝区隔河相望,村背圩堤从富滩镇的高山上村开始至山头村,全长2.35km,涝区包括村背、曾家,集水面积9.5 km2,导托面积6km2,电排面积3.5km2;排涝站位于宋家、涝区内以水田为主,约占总面积50%。在高山村以东,有一条较大小溪—宋溪水从圩堤上游汇入赣江,宋溪上游已建白珠庙小(一)型水库。涝区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观前以北为山区,导托渠沿山脚自东向西布置。 (5)万胜涝区 万胜涝区位于富田水的左岸,由兴建万胜圩堤而形成。万胜堤上自平原下至佳山,全长3.7lkm。涝区包括小东、新车、陂下、宋家、王家东、低田等村,汇水面积5.0km2,导托面积2.0 km2,电排面积3.0km2。涝区地势东北低,西南高,导托渠自桐山、阳门沿60m等高线从东南向西北方向布置,在佳山注入赣江。 1.1.2 致涝成因分析 青原区5个主要涝区分布在富田水、孤江下游,又滨临赣江,地势平坦,经常遭受洪水威胁。为了抗御洪灾,减少损失从上世纪六十年起,先后在这几个易洪区建起了防洪圩堤。防洪堤封闭之后,在圩堤内形成积水内涝区,当外河水位较低时可以通过排水闸将积水排出,但当外河水位较高时,排水闸关闭,以防止洪水倒灌,为此,就形成了圩堤的内涝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