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过程改进与敏捷方法.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软件过程改进与敏捷方法

敏捷之旅·上海 软件过程改进与敏捷方法 杨根兴 博士/研究员/博导 上海市软件行业协会 秘书长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教 授 中国软件测评机构联盟 常务副理事长 上海市计算机软件评测重点实验室 学术委员会主任 (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 2010年11月13日 上海市计算机软件评测重点实验室(SSTL)(WWW.SSTL.ORG.CN) 上海市计算机软件评测重点实验室(SSTL)(WWW.SSTL.ORG.CN) 上海市计算机软件评测重点实验室(SSTL)(WWW.SSTL.ORG.CN) 为信息系统高效、稳定、健康上线运行保驾护航! 质量保证与测试的成功案例: 上海证券交易系统3GSS项目质量保证 农行上海分行质量体系建设咨询 中国大地财产保险:系统测试与咨询 上海世博会票务系统测试 上海市公安局系统测试 上海电力系统测试 …… 报告内容 1.软件过程模型面临的挑战 2.软件过程的线性与非线性 3.软件过程与文化背景 4.软件开发的主体是人 5.过程改进与敏捷方法 1.软件过程模型面临的挑战 随着软件“时间、成本、交付”的压力,不少软件企业的过程体系流于形式,即使有了一大堆规范也很少参照,软件质量问题依旧存在。究其原因,有以下方面: 软件的交付期越来越短; 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 软件需求的不确定性已成为现实; 软件的变更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频; 软件企业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 2.软件过程的线性与非线性 瀑布型 软件开发V模型 增量型(Incremental) 构造一系列可执行的中间版本(Version by Version) 螺旋型 2.软件过程的线性与非线性 软件企业不是从主观上排斥已建立的过程体系,而是从客观上无法遵循。因为,软件过程实际上是一种非线性过程,需要一种适应双向多次交流、多轨并行、实时迭代的过程模型。 特别是软件服务化的趋势明显,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软件与硬件的融合 二是软件与服务的融合 三是软件与网络的融合 软件的开发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软件问题,而是一个融合产品、服务产品的开发问题,对软件过程模型提出了挑战。 2.软件过程的线性与非线性 3.软件过程与文化背景 目前,软件工程的过程模型基本上是从欧美引进的,也增加了不少日本的元素,其文化背景是明显的。因此,过程模型的引入相对容易,但文化的引入实为困难。 有一次接待台南软件代表团时,谈到CMMI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性问题,我提出了一个Chinese CMMI(CCMMI)的观点,得到台南软件代表团同胞的一致响应,可谓同根同祖、血脉相通。 3.软件过程与文化背景 欧美的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责任认同”文化,有规程就应该遵循。日本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长官意志,部下只能回答“是”,实质上也是一种“责任认同”文化。 中国的文化,在文革前是提倡孔子的“克己复礼”,文革中是“最高指示”,改革开放后各种文化并存,更多体现了一种“个性”文化,目前正在倡导“和谐”和“包容性”文化。 不同的文化背景应该产生不同的软件工程的过程模型。这也是不能照搬照抄、引进消化再创新的道理。 4.软件开发的主体是人 软件开发的主体是人,而不是过程。试图把软件开发工程师作为制造业生产线上的工人进行管理,是一种极大的认识错误。导致过程执行的心理障碍。 软件开发是一项高智力的劳动,靠软件开发的人去完成。而人的思想丰富,其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办事很难保持一致,善于从实例中学习工作。 过程体系规定的是一种刻板的过程,需要人去遵循;遵循的不好,需要不断地强化评审和检查,从而增加了软件的成本。 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协作精神,加强沟通的条件和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而不是一味地加强“监管”措施。 5.过程改进与敏捷方法 5.1沟通 软件开发是个人智慧的产物,更是团队合作的成果。人的思维具有跳跃性和非线性特征,团队中的沟通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沟通除了个人的主动性外,更需要沟通的环境、机会、频度、共同理解的语言符号、机制等条件的建立。 这实际上是敏捷方法中的Daily Stand-Up Meetings的含义。 5.过程改进与敏捷方法 5.2 需求 需求沟通 :引导、导读、例会、DEMO等 需求变更: 敏捷方法是规避需求变更风险的好方法; 项目开始时就应进行需求变更风险的评估; 项目中发生变更。首先要判断此变更的提出者是否是客户的权威要求,再判断此变更是否超出项目的范围,然后再走变更流程。 5.过程改进与敏捷方法 5.3文档编写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