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产品的非商品交换形式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比特产品的非商品交换形式研究

比特产品的非商品交换形式研究李曦烨,舒华英(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876)摘要:比特产品进行交换的目的,是为了换回一定量的交换价值,使比特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但在比特产品的某些交换范畴内,出现了回归原始社会的产品交换特征,其交换的目的并不是想获取一般等价物,而是想通过当次交换满足当前的个人情感需求,与商品交换有本质区别,这使得用传统交换形式的概念和商品交换范畴内的价值理论来解释这种行为时出现了局限。为研究这种交换形式的特征和价值交换的情况,首先通过与其他类型的交换形式作对比,定义比特产品的非商品交换形式;其次具体分析这一交换形式在交换行为流程上与商品交换的区别;最后以交换价值为核心,对比特产品非商品交换过程进行价值分析。关键词:比特产品;非商品;交换;交换价值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8-7729(2012)04-0040-06F49A一、研究背景从产品存在的形式看,比特产品从狭义的角度定义为:比特产品是指以比特或比特流形式存在的信息产品,这种产品以比特的形式存储与流通,并在信息网络等硬件媒介上以比特流的形式被传输。而广义的比特产品除了包括狭义的比特产品外,还包括以比特或比特流形式传输与存储的比特服务,这个概念突破了传统的服务涵义,具体如人们经常使用的Google、百度之类的搜索平台、电子邮箱、电子商务、交流平台等服务。网络信息时代有这么一批人———这批人非常有可能包括我们自己———他们在网络上生产并提供比特产品并没有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自发免费地为他人做一些事情。互联网上这种交换形式大量存在,例如被称为自由的百科全书的维基百科,任何人都可以进行某个概念的解释编写工作;还有博客空间中博主发布帖子,YouTube上的网民自发上传视频等等。我们将这种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交换称之为比特产品的非商品交换。人们已经无法忽视互联网上由于比特产品的非商品交换所带来的价值,尽管这些价值不容易被衡量。例如“维基百科”这一无须支付任何费用的在线百科全书,由于免费浏览且易于接入、海量存储,使其成为了一个无可比拟的信息资源被无偿提供给所有人使用,从而正不断增加更多用户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尽管它没有直接受益,同时还已经使得《大英百科全书》的市场份额大幅下降[1]。换句话说,它正在使我们能够衡量的价值不断缩水,但却在大幅度增加我们无法衡量的价值。比特产品的非商品交换行为,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盈利,不是想获取一般等价物,与商品交换有本质区别,这使得用传统交换形式的概念和商品交换范畴内的价值理论来解释这种行为时出现了局限。为研究这种交换形式的特征和价值交换的情况,本文通过将其与其他类型的交换形式作对比,定义比特产品的非商品交换形式;然后以交换价值为核心,对比特产品非商品交换过程进行了价值分析,并进一步探讨比特产品在网络社区中的非商品交换,揭示其延长的交换价值链。收稿日期:2012-06-15作者简介:李曦烨(1985—),女,广西北海人,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经济学。·40·李曦烨等:比特产品的非商品交换形式研究二、比特产品非商品交换形式1.比特产品非商品交换形式的定义为了定义比特产品的非商品交换行为概念,我们先回顾与其相关的其他概念。(1)商品交换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商品之间的交换是自古到今一切社会、一切民族普遍存在的经济社会现象,商业交换行为的特殊性恰在于它为人类所特有,在其他动物中是找不到的[2]。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对社会交往行为中的“商品交换”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认为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是商品所有者彼此让渡使用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过程[3]。在发达的商业流通形式中,人们用商品进行交换的目的,是交换所获得的东西还可以去交换其他任何别的商品,也即当次交换的目的是为了下一次的交换。因此才出现了一般等价物,商品的交换价值最终等同于货币,使得人们用商品交换的目的演变成了最大限度地换取货币形式的交换价值,变成了以盈利为目的。(2)礼品交换有学者认为,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复杂性,人类并非是单纯的经济动物,当他手里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剩余产品后,不必非把它们投向市场不可,也可以用它们去实现别的目的。法国社会学家马塞尔·莫斯的《论礼物:古代社会里交换的形式与根据》开启了关于部落社会中礼品交换这一非商品交换形式的研究[4]。在《论礼物》中,莫斯提出了两个主要观点:A、礼物之灵说。莫斯认为,毛利人的“豪”———一种存在于森林中,某个人送与另一个人的贵重物品中的神秘力量———迫使受礼者必须做出回报。这一观点受到许多挑战,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关于礼物的一切权利和义务都可以“被置入互惠性服务的均衡链中”,即回礼的动机是基于“互惠的原则”。“互惠”即是一个人给予是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