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在精英与大众之间_楹联习俗传承的特征与当代变迁.docx

沉浮在精英与大众之间_楹联习俗传承的特征与当代变迁.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沉浮在精英与大众之间_楹联习俗传承的特征与当代变迁

沉 浮 在 精 英 与 大 众 之 间———楹联习俗传承的特征与当代变迁 Ξ李玲 ,代武春 ,娄兴彬( 重庆文理学院 学报编辑部 ,重庆 永川 402160)[ 摘要 ]楹联习俗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从周秦时代至今 ,它在中华民族中保持着较好的传承 。传承过程中 ,精英与大众都成为传承者 ,并且呈现出活态的张力 。 这二者之间的互动 ,仍是当下值得重视的课题 。[ 关键词 ]楹联习俗 ;传承 ;当代变迁[ 中图分类号 ]J 64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8004 (2007) 01 - 0004 - 03楹联 ,又称对联 ,俗称“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的联语 ,通常由上联 、下联和横批三个部分组成 (横批又称横披或横额 ,在某些情况下只有上下联而无横 批)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 ,楹联作为传统文 化的一个侧面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从起源上讲 ,楹联 的写作与骈体文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 从文学史 的角度看 ,骈体文由汉代曹植开其先河 ,至南朝梁陈趋于 成熟 ,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文辞用偶 ,两两相对 ,务谐音以 成对 ,必修辞以达远 。有学者说“楹联是骈文的后裔”,是 颇有见地的 。在唐初形成的律诗 ,句式对仗工整 ,与楹联 的写作方法相同 ; 从楹联的发展史看 , 它 萌 芽 于 律 诗 之 前 ,发展于律诗之后 , 鼎盛 于 诗 词 日 益 衰 落 的 清 代 。所 以 ,清代理学重镇曾国藩也尝言“联语亦诗余也”1 。虽然通过文学史的梳理我们 可 以 建 立 起 对 楹 联 这 一特殊文体的文学认识 ,但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 ,楹联从 其产生就已经超越了文学的疆界 ,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 重要习俗 。所以 ,在 2006 年 6 月公布的国家第一批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 ,楹联习俗作为一个项目得以 入选 。这意味着在当下的语境中 ,我们不能仅仅从文学 的维度对楹联进行理解 ,而更应该从习俗的角度 ,对其传 承与变迁进行更为深入和广泛的探讨 。一 、作为习俗的楹联习俗即民间风俗 ,指一个国家 、地区或民族中广大民 众所创造 、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某一群体在 特定的社会环境下 ,形成的世代传承 、相沿习成的生活模式 ,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 、行为和心 理 上 的 集 体 习惯 。从这个角度说 ,楹联就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创作 ,而应 当是包含楹联的创作 、使用及理解等因素的一个综合性 群体行为 。从起源上讲 ,楹联是由民间贴春联的习俗演变而来 的 。而春联 ,则是源于古代新春时节为驱邪祈福而书写 “桃符”的习俗 。据传 ,古代东海度朔山有一大桃树 ,树下 有神荼 、郁垒二神 ,主管万鬼 ,如遇见鬼祟 ,他们就把它捆 起来喂老虎 。后来 ,民间在春节时 ,便在桃木板上画上二 神像 ,以去鬼瘴 。早在周秦时代 ,民间就有了在门前挂桃 符的习俗 , 以用于驱鬼除邪 。《后汉书 ·礼仪 志》:“以 桃印 ,长六寸 ,方三寸 ,五色书文如法 ,以施门户 ,止恶气 。” 这就是关于桃符的最早记载 。东汉以来 ,民间又出现了 在“桃符”上直接书写“元亨利贞”等表示吉祥如意词句的 形式 ,名曰“题桃符”。从功能上讲 “, 桃符”在最初的驱邪 之外 ,又增加了祈福的内容 ,此即春联的雏形 。正是祈福功能的出现 ,一方面 ,使“桃符”逐渐引起士 大夫 (精英) 的注意 ,另一方面 ,对偶句式及文法的逐渐完 备 ,也使书写对仗工整的联语变得可能 。自觉运用对句 艺术于创作作品中 ,始于西汉的司马相如等赋家 。赋最 大的特点是讲究骈偶对仗 。到了南朝 ,诗人以做诗工稳 为胜 。齐 、梁时期 ,著名诗人沈约创造了“永明体”。“永 明体”严 格 要 求 对 仗 和 声 律 , 并 有 了“四 声 八 病 ”之 说 。《南史·陆厥传》“: 永明末汝南周 善识声韵 , (沈) 约等文皆用宫商 ,以平上去入为四声 ,以此制韵五字之Ξ [ 收稿日期 ] 2006 - 10 - 17[ 作者简介 ] 李玲 (1982 - ) , 女 , 重庆江津人 , 研究实习员 , 主要从事报刊编辑及现当代文学研究 。[ 基金项目 ] 重庆文理学院校级科研资助项目 ( Y2006TS37) 。4中 ,音韵悉异 ;两句之内 ,角徵不同 ,不可增减 ,世呼为‘永明体’。”关于永明体诗的声律特征 ,沈约在《宋书·谢灵道 传论》中曾说 “: 欲使宫羽相变 ,低昂舛节 ,若前有浮声 ,则 后须切响 ,一简之内 ,音韵尽殊 ,两句之中 ,轻重悉异 。”2 这为楹联写作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清人谭嗣同曾 考证 ,南朝梁代刘孝绰罢官不出 ,自题一联于门上 “: 闭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