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悍的人生更需要理由.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彪悍的人生更需要理由

彪悍的人生更需要理由 洒脱 ——阮延俊《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序 “虚实之间”——闲话芮成钢之一 彪悍的人生更需要理由!——辽宁两届高考状元刘丁宁复读择校随感 2014-06-26 03:33:26|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教育 高考 杂谈 |举报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彪悍的人生更需要理由! ——辽宁两届高考状元刘丁宁复读择校随感 刘丁宁去年以辽宁文科状元考进名校香港大学,并且获得72万元全额奖学金。据《QS世界大学排名》,从2010—2013香港大学连续三年评为亚洲第一,世界大学排名在22至23位之间,这个排名机构是世界三大最权威排名机构之一。状元——名校——全奖,不仅任何一个普通家庭的考生,即使任何一个官二代富二代考生,只要有这三项中任何一项都会喜出望外,而刘丁宁竟然将所有好事都收入囊中,这让无数“学渣”们除了佩服就是羡慕。 没想到她到香港大学入学一个多月就退学,又回到了母校本溪市高中复读。这一爆炸性新闻让许多人从“惊喜”变为“惊异”,从“羡慕”变为“惋惜”。放弃这么好的大学,选择前途未卜的复读,这种做法真让内地大多数家长和考生觉得匪夷所思。据本溪市高中校长李玉成介绍,刘丁宁放弃香港大学的理由是:“她选择回到本溪高中复读,主观上是她想追寻更纯粹的国学,觉得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更适合自己对学业的追求。”她退学和复读的这个理由,估计会让不少读书人困惑不解。 谁曾料到,刘丁宁几个月之后又让所有人惊奇:今年她又成了辽宁省文科状元!刘丁宁不顾外人疑惑与非议,顶住了复读难以想象的精神压力,用自己的考试成绩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自己!一次考中状元就是个奇迹,两次夺魁简直就是神灵附体!难怪各大网站都在感叹:“彪悍的人生不需要理由!‘学渣’们,一起颤抖吧!”看到刘丁宁相关报道后,很多正在高考泥途中跋涉的高二学生纷纷五体投地:“女神,我跪了!”我也立即发了一条微博表达自己五味杂陈的心情:“放弃那么好的港大,放弃那么高的奖学金,再重新复读一年,再浪费一年生命,为的是‘追求更纯粹的国学’,还认准了只有北大中文系才能学到这种‘纯粹的国学’——姑娘,你叫我说什么好呢?” 的确,刘丁宁真不知叫我说什么好!我一遍遍追问自己:对她的追求和选择是赞叹和欣赏,还是困惑和叹息?可能都是,又都不是。 去年7月《新快报》一篇名为《当状元毕业十多年后,他们在干什么》的报道说:“从今年已经确认的情况来看,金融、经济、管理仍然是状元们的主要专业去向。据调查报告显示,1977-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头名选择就读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人数最多。”状元们大学毕业后大多数都留学海外,最后绝大多数都流失海外。可见,多数状元选择专业不是冲着钱(金融、经济)就是冲着官(管理),相比之下,刘丁宁立志学国学实在是超尘脱俗,“追求纯粹的国学”更是不食人间烟火。她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兴趣,更有自己的坚守,小小年纪就愿做传统文化的“麦田守望者”,这使她像滚滚浊流中的一泓清泉,谁见了都会由衷欣赏和赞叹。 更让我欣赏和赞叹的是她情绪的平静、内心的强大和发挥的稳定。复读生都要承受普通考生双重的压力,高考状元复读更要承受多重压力,像我这种承受力不强的人可能要崩溃,何况她还是一个小姑娘。我对刘丁宁的定力无比钦佩。一次考中状元也许是运气,复读又考中状元可是实力——包括她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的调节能力。 可是,对报纸上所说的她“追求纯粹的国学”,“她认定只有北大中文系才有最纯粹的国学”,我在赞叹之余又充满狐疑和困惑。首先,什么是“国学”学术界一直还在争论,对它内涵与外延的界定至今仍是莫衷一是。我国古代虽然很早就有“国学”一词,可那时的国学就是太学,即朝廷兴办的最高学府,后来也指书院讲学藏书之所,而今天我们大家所说的“国学”,大致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华夏传统文化学术,它涵盖了古代经、史、子、集。清以前没有人将传统学术称为“国学”,“国学”是与“西学”相对而言的,它是西学东渐以后的产物——因“西”而有“东”,对“他”而称“我”。没有西学这一强势文化的参照,肯定就没有“国学”这一名词。其次,什么是“纯粹的国学”更是人言言殊,我本人对“纯粹的国学”也是一头雾水。古代学术向有汉学宋学之争,经学内部又有今文古文之别,仅仅就古代学术而论,到底哪种才算“纯粹的国学”?自从五四以后,尤其是49年以后,大陆学者中还有多少学人在治“纯粹的国学”?去年一位老学者还在为“三礼已成绝学”痛心疾首。最后,在香港大学读书就是“浪费几年时间”,只有上北大中文系才能学到“纯粹的国学”,我不知道刘丁宁姑娘这种想法来源于师长的告诫,还是经由她搜集资料后的个人判断,抑或是她自己在香港大学念书后的负面感受。有些网友也认为大陆是学“国学”最好的地方,北大更是学国学的圣殿。在这一点上本人孤陋寡闻,虽然北大中文系有不少优秀学者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