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问题.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石器问题

新石器问题 1.假圈足 陶瓷器足部形式之一。器物外壁看似有圈足,但实为平底,足与腹壁界限分明,足底一般无釉,直接放于窑具上烧制而成。 2.还原焰 还原焰就是燃烧时生成还原性气体的火焰,在燃烧过程中,由于氧气供应不足,而使燃烧不充分,在燃烧产物中含有一氧化碳等还原性气体,火焰中没有或者含有极少量的氧分子。这种还原性火焰,在瓷器的烧制过程中有特殊的作用。 定义 还原焰是指在燃烧过程中,氧气供应不足,燃烧不充分,在燃烧产物中有一氧化碳等还原性气体的火焰。 3.氧化焰 氧化焰是指在燃烧过程中氧气供给量比燃烧所需的氧气需要量多的一种火焰。 4.竖穴墓 shaft graves 古代墓葬构造形式之一。新石器时代开始流行,为后代沿用。由地面向下掘一较规整的长方形或方形土穴作墓。 青铜时代(1600?~1450BC)晚期希腊本土受克里特文化影响时期的墓葬遗址。这种希腊王室或显贵家族的坟墓,直到近世被考古学者在迈锡尼(Mycenae)发现以前,未曾被盗或被毁。坟墓内的石壁墓室之上,有很深的长方形竖井,坟墓排列成环状。共有两处,1876年发掘了一处,另一处为1951年发现。这种墓室内有随葬金银;战车的雕刻品,是希腊本土最早期的战车遗迹。 5.陶刀 精品名称: 陶刀 级 别: 一级乙 作 者: 不详 年 代: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文化 尺寸及重量: 纵:6.5厘米 横:5厘米 来 源: 河姆渡遗址 内 容: 泥质灰陶。为长方形,上端厚而圆,有二个圆孔,下端刃部薄。两面均刻有纹饰。一面为兽面纹样,一面为一组云雷纹。线条纤细。 收藏单位: 浙江省博物馆 6.顺山集文化 顺山集遗址位于泗洪县梅花镇赵庄东侧,总面积17.5万平米,在遗址中发现了环壕、房址、墓地等,出现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及碳化稻等,是目前发现的国内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环壕聚落,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史前聚落考古的空白。经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对该遗址出土的稻谷标本进行碳-14检测,确认顺山集遗址为一处距今约8100—8300年的环壕聚落,将江苏文明史推前了至少1600年。该遗址为研究8000年前人类生活状况、经济形态都提供了重要材料。环形壕沟的发现,对新石器时期人类居住环境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7.陶纺轮 古代陶制纺线用具。灰陶或红陶制作。略成圆饼形或凸圆形,中有孔,插入木柄或骨柄可以捻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常见。 8.纺锤 【纺锤】fǎngchuí [名词]纺纱、线或细麻绳用的手工工具。由小骨棒或小木棒中间安竹钩或铁丝钩构成。把棉絮、棉纱或麻批儿固定在钩上,吊起纺锤,拨其旋转就把棉絮纺成纱、或把纱纺成线、或把麻批儿纺成细麻绳。用于纺做鞋的麻绳居多。由于纺锤取材方便,人们吃肉时,在要扔掉的骨头里,选出一根长短粗细合适的骨头就可以制做;由于结构简单,制做容易,上世纪5、60年代以前几乎家家都有。陕西省、河南省等地称“拨吊”,黑龙江省等地称“拨拉锤子”。纺锤和纺车都是纺线、纺绳的工具,但纺车比纺锤的结构复杂得多,效率也高得多。请参看“纺车”词条。 9.玉琮 琮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的玉质筒状物,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在玉器中,琮是用于祭地的玉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琮的外型状似笔筒,外型方内洞圆,至乾隆皇帝时期出土时都还无人晓得用途,乾隆自行考证认为是古人搬运重物用的配重品,还自行取名“杠头”并加装铜内胆作为笔筒和宫廷插花花瓶,直到乾隆去世90多年后才考证出是礼器琮。 玉琮 地位 古代重要礼器 出现地点 青浦区福泉山遗址福泉山墓地65号墓 形状 内圆外方 用途 祭祀神祗 特点 神人兽面纹 时代 良渚文化时期(距今5400年-4300年) 1 基本简介 玉琮,后世又称“辋头”。其用途,一向以为就是“以黄琮礼地”的礼器。但自从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出土后,这种战国秦汉间经师们的附会就不足为凭了,有的学者根据其造型和纹饰特征,推测其为巫师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种法器,带有强烈的原始巫术色彩。玉琮在商周还常见,在战国两汉以后,就很少见了。其用途也被纳入儒家的礼仪系统中,成为礼器或葬器。 玉琮 玉琮 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最多。 良渚文化高5.4厘米 射径上端6.5厘米 射径下端6.1厘米 孔径4.6厘米1978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遗址M1出土透闪石软玉,呈碧绿色。 器呈矮方柱体,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有对钻圆孔,外表分两节,每节以四角为中线,饰简化的带冠人面纹,共八组。 用两道凸横棱,两个圆圈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