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古代民族关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正确认识古代民族关系

正确认识古代民族关系 正确认识古代民族关系 1、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由50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国。中华民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彼此融合而成的。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关系、友好往来、互通有无,平等互利,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剥削、反抗外来侵略构成民族关系。这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也正因为如此,我国才得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当然,在阶级社会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以至于战争。但它与我国民族之间彼此友好往来的事实相比,只是民族关系的次要部分。各民族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和战争,从根本上说都是各民族统治者挑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矛盾也是阶级矛盾。 2、共同缔造论:中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幅员广大、资源丰富和人口众多的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汉族是主体,但不能忽视其它民族在祖国历史发展中所作的贡献。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他们对汉族也有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 (1)各族对祖国的开发 汉族最先开发了黄河流域的陕西、甘肃和中原地区; 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族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 西域各族开发了西北地区; 黎族最先开发了海南岛; 高山族最先开发了台湾; 藏族的祖先吐蕃最先开发了西藏地区; 彝族和白族的祖先最早开发了云南一带西南地区。 (2)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表现: 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另外各族人民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互通有无,在技术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例如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就是汉族人民和江南各民族人民一道对江南的开发过程,北方的农民大量南迁,不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还补充了的劳动力。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下,江南在南朝时开始赶上北方,到南宋时超过北方,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还有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例如鲜卑族的民歌《敕勒歌》也应得到我们的重视。 4、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①民族间经济发展的矛盾与统一构成了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中国古籍常提到的“中国”即现在的中原地区是汉族分布的主要地区。这里气候温和、地势平坦、雨水充足,湿润的土地,宜于农作物生长。这里是生聚着以农耕为生的农业民族。少数民族主要居于东北、北方、西北、西南等周边地区。这里是以高原、丘陵、大漠、森林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广阔地带,高寒亢旱,植被稀疏。生聚在边疆的民族因地理环境的束缚,只能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步融合为游牧民族。 ②由于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经济结构不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民族为了发展经济谋求生存,需要不断扩大经济往来,与其他民族进行经济交流。民族间除正常的经济交流外,因民族、地域、语言、文化等隔阂,特别是私有制社会性质的制约,常常不能用平等交换物资的贸易形式达到目的,于是便诉诸武力,以掠夺的方式来满足经济上的要求。民族间的矛盾、战争由此发生。 ③民族间的战争并不代表各民族人民的意愿,而是统治者为各自需要发动的。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的掠夺构成了中原王朝的“边患”。中原王朝以正统自居,对周边民族采取歧视和压迫政策,用“剿”和“抚”两种手段进行征服。 5、既反对大汉族主义又反对狭隘地方民族主义。 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应该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立场上认识民族问题。对历史上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事件、人物都应该给以充分肯定和赞扬,反之则给以否定和鞭挞。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历史上不少站在汉族封建统治者立场上的史学家,在史书上对少数民族多有污蔑、丑化之词,要注意批判。 6、关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问题,应当一分为二。 我们谴责少数民族上层人物进入中原的暴行,如金兀术在中原和江南烧杀抢掠的暴行,但并不能认为这些王朝不正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进步性,如元、清两朝在统一中起了积极作用,事实上,还有许多并没有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们在其统治地区内,如维持安定团结的局面,或在大乱中给人民提供一片乐土,或恢复社会秩序,使经济文化重获生机,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7、关于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 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统治阶级挑起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是为巩固他们的统治,各族人民都是受害者,如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老百姓划为四等,这种政策的实质是民族划分下的阶级压迫,元朝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