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排水系统 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排水系统 论文

浅析中国古代排水系统摘要: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排水系统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保障了卫生和安全。随着时间的推移,制造工艺不断发展,排水设施的材料和设计不断得到改进。另外,由于人口的增长,城邦的建立以及人们对生活要求的提高,出现在生活区域和娱乐设施的排水系统也日益完善。本文以考古发现为依据,以不同的排水功能划分,结合古代治水思想,从城市排水、住宅雨水系统、防水布置以及地下水涵养方面,分类介绍排水系统与设施在古代文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最后浅议了古代排水对现代的启示。关键词:排水设施,污水,雨水,地下水,系1. 引言中国古代的排水系统,同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长期的自给自足、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广大农村的排水设施发展相当缓慢,一般农家仅将粪便排入厕所坑内,依靠周期性排空作为农作物的良好肥料;而淘米洗菜、盥漱洗濯等日常生活污水,水量一般很小,通常直接倾倒地面,极少在家庭或建筑内设置污水管道系统。只有在都城或民居聚集的商邑设有比较完备的排水设施,将污水和雨水排入沟渠,导入自然水体。此外,沟渠还有防洪排涝的作用,沟渠材料包括砖石砌块和陶土管道[1]。城邦的建立对大型排水系统的建立提出了要求;文化审美的提高引发了大规模的建筑和人造景观的出现,同样,能工巧匠在人工造物的同时创造了和谐的配套排水设施。由于排水问题同各地的气候、地势、地形、生态条件、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分布关系密切,因此,通过研究古代排水技术与设施发展,可以从一个侧面对现代排水有所借鉴。表1按年代先后列出了考古发现的排水案例。2. 城市排水古人很早就知道排水对居住地环境卫生、日常生活及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原始聚落多位于河崖的高地上,目的是为了把自然降水和生产、生活、废水迅速排入低地或河流中,保持聚居地的清洁,不至影响居民生活和生命安全。排水主要是利用自然冲沟、人工沟渠。人类进入文明之后,排水也由自然冲沟发展到排水管道。最早发现的筒形陶土管道位于洛阳的夏朝排水设施,陶质管道的发明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它标志着排水设施从原始就地散流排水阶段进入了较为先进的规划时代,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二里头商朝宫殿遗址、西周王城遗址发现的排水设施更加齐全完整,不但出土了直形管道,而且有大量的弯形管道出土。同时,出现了管道连接使用的子母口管道,这样就使管与管对接,实现了长距离排水。大多城镇水量充沛,城内有天然河道和池塘,城外有护城河,雨水就近排放,管道长度较短。粗略反映了城市排水系统随古代文明发展而壮大。夏商周时期社会生产力还不太发达,宫殿区出现了排水沟渠。临淄齐故城基本代表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的最高水平。位于大城西北部的排水道口,分进水口、过水道和出水口三部分,全长42米,宽7米,深3米,用天然巨石砌垒而成。水口分上、中、下三层,每层5个方形水孔,孔内石块交错排列,水经孔内间隙流出,人却不能通过。这样既能排水,又能御敌的科学建筑,为世界同时代古城排水系统建筑史上所罕见[3]。这个时期管道一般由三条陶管组成,其断面呈倒“品”字形,每条管道又有许多陶管扣合而成。陶管一头略粗,一头细,细头有榫口,可以衔接。陶水管为轮制,装入直筒,小口直径为0.23~0.26 m,大口直径为0.27~0.33 m,每节长0.35~0.45 m不等,其上外表拍印篮纹、方格纹、绳纹、弦纹,个别的为素面。每节小口朝南,套入另一节的大口内,如此节节套扣[4]。据汉长安城工作队发现,在长安遗址台基北侧发现了一组完整的排水设施,这组排水设施由两座沉淀池和数段圆形或五角形排水管道组成,两个沉淀池分别位于西部的两个庭院中,有管道相通,进出水管道高低计算精准,从房顶下来的雨水先汇入庭院中的沉淀池中,待杂物沉淀后,清水最后通过压在半地下通道下面的双排水管排到建筑之外,这样就能保证排水管道不被堵塞,只需定时清理沉淀池就可以了[5]。紫禁城(1403年~1424年)(图1)占地72公顷,宫殿建筑连檐接栋,地面大都为砖石铺设,设有完整排水系统,加之历年的掏挖养护,五百余年来几乎不见暴雨积水记载,可见其排水效果之良好。宫城内利用自然坡降设计营造了纵横交错、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的庞大的人工排水网络,包括干沟、支线、涵洞、沟眼(沟眼:明沟穿过台阶或建筑物等障碍物的出入口,通常为券洞形式。)等众多排水设施。紫禁城内总的排水走向是将东西方向的支线排水汇集到南北干沟内,再流入内金水河,最后汇入护城河。各排水分区既要适应总排水趋势,又要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以保障水流畅通无阻。为此各院落地面多留有“泛水”,即预先确定的庭院水流落差坡度。院落正中南北走向的御路或甬道,其断面多呈“熊背”式样,即庭院正中的南北向御路或甬道断面通常呈中间略高、两边稍低的形式,工匠以此构造作为院落的分水线。降水时节,雨水首先顺地面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