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桩在中国的起源、应用与发展
史佩栋1 洪永星2
(1_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地下工程分会杭州31001;互浙江省山永楚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杭州 310016)
【摘要】本文分三个部分:一、桩在中国的起源;二、桩在中国历史上的应
用;三、桩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以第一部分为重点。
【关鬟词】桩;中国;起源
l桩在中国的起源
桩在中国起源于距今6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1.1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1]
中国的考古学家于1973年和1978年相继在长江下游以南浙江省东部余姚市的河姆渡
村发掘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出土了占地约4万rn。的木桩和术结构遗存。经测定,其
田1河姆蘸文化遗址位置圈
圈2河姆渡出土木桩现场
38
浅层第二、第三文化层大约距今6000年,深层第四文化层大约距今7000年。这是太平洋西
岸迄今发现的时问最早的一处文化遗址,也是环太平洋地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最具有典
型意义的一处文化遗址和木桩遗存。参见图1和图2。
尔后,自1996年lo月~1997年1月,中国的考古学家又在浙江余姚市的鲻山(东距河
姆渡约lOkm)等地发掘了木桩遗迹,其时代与河姆渡遗址相同。
河姆渡出土文物表明,人类在新石器时代,已具备了制桩和打桩的成套工具,其中包括
令今人十分惊奇的带有木柄且用榫卯结合的石斧、石凿、石槌、木槌,以及用动物骨制成的锐
利的刀具等。
河姆渡现今海拔高程平均约3~4m。所发掘的第四文化层位于今自然地面以下约
3.25~一3.80m。其所出土的数百根木桩或直立,或微斜,大多高出当时地面约
800~1000mm。
图2所示木桩,其截面有圆形、方形和板状三种。圆桩直径约≠60mm~≠180mm不等;
方桩尺寸约60mmX
500mm不等。桩的入土深度一般为400~500mm,承重桩的人土深度约1m多;桩的下端均
被削尖。
考古研究认为,根据这些木桩的排列规律及其附近所出现的众多的带有榫头、卯口或互
相绑扎(当时已用绳绑扎)的大小粱、龙骨帮地板等本构僚推测,这些木桩应是3栋高架木屋
的桩基础。木屋的纵长ב{E深大致分剐是26.4reX6.9m,21.6m×7.Sm和11.6m×6.9m。
研究认为,该处古地貌似是背蛔水的一片沼泽。术筐采用高架,主要是为了临空避水防
潮;木屋较长,乃是氏族共居之所需。
河姆渡高架木屋的上部形态在发掘时已蔼无痕迹。但据史料记载此类建筑物在古代曾
流行于我国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云贵高地及海南岛等地,亦流行于环太平洋沿海的其他
地区。它在中国建筑史上称为“干阑式建筑”。这种高架木屋,先民不仅用来居住,而且也作
仓贮和豢养牲畜之用。研究认为,其形成过程和典型的外貌可追溯如图3所示,这表明,“千
圈3“干嗣式建筑”的形成过程
(a)独木架巢b)多木象集(c)千阑式建筑雏形(d)(e)干闽式建筑的典型外形
39
阑式建筑”乃起源于人类的“巢居”生活。
周4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旁仿建的“干阑式建筑”。
圈4河拇渣遗址撼鞠馆的。于曩式t筑”
图5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外景。
圈5河姆渡遗垃博物馆
河姆渡第二文化层处于今自然地面以下约一1.20m~一I.80m处。还发掘了一IZl
2m×2m的方形水井遗址。井孔四壁有紧密排列的直径约60ram的木桩挡土,其顶端有4
根水平木直角相交而构成井圈,水平木与水平木相交处用榫卯结合,直至出土时仍未松动。
考古研究认为,这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人工水井,觅图6。
圈6海簟t臻李瘩井蕾址——用{!!lE垮为籀±冀努鞠的赶曩
‘ ^ …
从图6还可看到,水井系处于一直径约6m的锅底形芏坑的底部,土坑周边又有木桩排
列呈栅状围护。以上说明了采用桩作为挡土围护结构,也至少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
1.2浙江余杭卞寒山文化遗址[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深化设计及总承包管理专业专业技术工作方案.doc VIP
- 城市管理网格员(中级)考试题库(浓缩300题).docx VIP
- 《干船坞设计规范》(CB∕T8524-2011).pdf VIP
- 干作业成孔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施工工艺及方案.docx
- 市政设施养护维修施工合同6篇.docx VIP
- (高清版)DB62∕T 3020-2018 地下工程防水施工工艺规程.docx VIP
- 2023北京海淀初二(下)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docx VIP
-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课件(修订).pptx
- GB∕T 2589-2020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高清版).pdf
- NBT 31087-2016 风电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