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液态发酵培养基研究及其多糖分子量测定研究.pdfVIP

桑黄液态发酵培养基研究及其多糖分子量测定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发酵工程学科的进展 ——第四次全国发酵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桑黄液态发酵培养基研究及其多糖分子量测定 林百全。,余晓斌, 洪玉涛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元锡214036) 摘 要:研究了桑黄液态培养产胞外多糖培养基,Plackctt-Burman设计法筛选出影响胞外粗多糖 产量的主要因素.继而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子的最佳浓度。通过实 验发现当豆饼粉3.7%、玉米浆粉0.6%、cacho.27%时,胞外粗多糖产量达到6.789/L的最大值, 较优化前的5.249/L提高了29.4%。另外,本文还对其对桑黄胞内外多糖分子量进行了测定。 关键词:桑黄菌,胞外多糖,分子量 桑黄菌(Phellinuslinteus)属担子菌亚门、多孔菌科、木层孔菌属[1],又称桑臣、桑 耳、胡孙眼、鲍氏层孔菌、针裂蹄(裂蹄),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有“森林黄金”之美称。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桑黄含有多糖、黄酮、香豆素类化合物、落和叶松草酸、麦角甾 醇、氨基酸等多种有效成分[2‘‘]。野生子实体的多糖提取物对小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为 96.7%[51。Hwan—Mook KIM等‘63用Phellinuslinteus的菌丝体胞外多糖(EPS)进行免 疫学实验,发现EPS不仅能够使T细胞增殖,而且对不同同类抗原的T细胞也有增殖作 用,并且毒性T淋巴细胞的毒性在加桑黄胞外多糖(EPS)后大大增强。 桑黄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生物抗癌领域中药效非常好的药用真斟7],已成为药用真菌研究 领域的一个热点。传统上桑黄的活性成分是从子实体中提取,但受生理生态的特殊性和复杂 性以及外部环境条件的制约,造成在自然界中形成子实体稀少,特别是形成可用子实体需要多 年,人工栽培难度较大,资源匮乏。所以,桑黄的开发和利用也受到限制。本文主要采用SAS 软件对桑黄菌的液体发酵培养基做了较深入研究,以提高桑黄胞外多糖的产量。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桑黄菌株(Phellinuslinteus)由本实验室筛选保存。 1.2方法 · 粗多糖提取胞外多糖:取除去菌丝体的培养液离心,留上清液,上清液浓缩至1/4,加 乙醇沉淀。洗涤后,60℃烘干称重,计算公式为:粗多糖含量(g/mL)=粗多糖干燥物重 (g)/培养液取样体积(mL) 胞内多糖:发酵液过滤后所得的湿菌丝体洗涤三次,加水充分破碎后在80℃热水中 浸提2小时,抽完后离心,并把滤渣再热水浸提1小时,再次离心,然后合并这两次滤液, 作者简介:林百全(1980一)。男,发酵工程硕士研究生. *责任作者.通讯联系人:0510-xbyu(9sytu.edu.cn 476 第四次全国发酵工程学术讨论会 浓缩至原体积的1/4,加乙醇沉淀。洗涤后,60℃烘干所得即胞内多糖。 1.3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采用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HPGFC)测定多糖相对分子质量。色谱条件:色谱柱为 Linear300 mm×7.8 Ultrahydrogel 钠溶液,体积流量为0.9mL/min,柱温45℃,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 1.4培养基优化 用SAS软件设计二水平实验筛选重要影响因素,再用响应面分析法对重要因素的水 2。 平进行优化。发酵培养基中其它组成为(g/L):蔗糖40、玉米粉10、麸皮3、KH。POt 试验重复二次,获得的胞外粗多糖产量响应值平均值用SASRSREG程序进行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二水平设计 二水平设计选取蔗糖、豆饼粉、玉米粉、KH:PO。、CaCl2、麸皮六个因素、试验次数为 作用的一级作用。结果表明豆饼粉、玉米浆粉、CaCh对多糖产量有显著影响。因此,利 用响应面分析对豆饼粉、玉米浆粉、CaCh三个培养基组分进行更深入研究。 2.2响应面分析 2.2.1实验设计与结果:二水平设计试验确定了3因素,即豆饼粉(X1)、玉米浆粉(X2)、 因素3水平共15个试验点的相应面分析实验,在中心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