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世纪文学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及人格三层次说对20世纪诸多流派有重大影响;概 述;1950年代的通用公司产品;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6,美国);2、从哲学思想上看,流行于本世纪的西方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以及现代心理学,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为其提供了从世界观到创作方法的理论根据;
; 第一,世界最内在的本质和核心是“自在之物”——意志,而外部世界是人的自我的产物,是一种表象;
第二,意志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本能冲动,是不可认识的力量,外在世界是由它决定的,因此也是非理性的、不可知的;
第三,人生受意志的驱使,只是一个欲望永远无法满足的追求过程,所以人生“实际上是一场悲剧”,人生就是痛苦。
;尼采:“上帝死了!”;柏格森:生命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萨特:存在就是虚无;弗洛依德:人是性的奴隶;象征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文学反对描写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视为主观世界的“象征”,主张诗歌应当表现超现实的“理想世界”。
因此,象征主义采用象征、暗示、启发等手法暗示作品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因而形象半明半暗、充满神秘主义色彩。
代表作家:美国的爱伦·坡,法国的波德莱尔、马拉美、魏尔兰、兰波,比利时的梅特林克,俄国的梅烈日科夫斯基、巴尔蒙特。;(二)后期象征主义;二、《荒原》:死亡的象征;;2、诗歌内容; ( 3)第三章《火戒》,标题出自佛教教义。它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人应对圣洁的生活,不能引情欲之火烧身;二是指火之焚烧亦能使不洁者净化,在死亡中再生。
(4)第四章《水淹之死》,指泛滥的情欲之水。
(5)第五章《雷霆的话》,充分展开了探索的主题。
《荒原》是表现现代西方人精神崩溃的史诗,它 高度概括了一战后的西方社会生活,浸透了诗人的忧虑和绝望。“荒原”的意象既是西方文明没落的象征,也是现代社会的缩影。诗人在此触及到20世纪西方世界的一个根本问题:在一个丧失了价值标准的社会里,人的生存意义必然要受到怀疑,人的出路也必然成为一个难以探索的困惑谜题。;3、艺术成就;4、《神曲》与《荒原》;一、概况
1、“表现主义”一词的由来。
2、表现主义文学的理论纲领:“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现作家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因而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
3、代表作家:
(1)诗歌:奥地利的格奥尔格·特拉克尔、弗朗茨·韦尔弗,德国的海姆、贝恩
;蒙克: 《呐喊》; (2)戏剧:瑞典的斯特林堡、凯泽、托勒尔,美国的的奥尼尔、赖斯;
(3)小说:
奥地利的卡夫卡;二、艺术特征;卡夫卡的小说创作 ;卡夫卡:人怎样变成虫;生平
卡夫卡身体羸弱,性格内向,腼腆、害羞、胆怯、忧郁,与其生活的家庭和其父有关。
卡夫卡一生生活在“原父”的恐惧之中。
卡夫卡一生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因为担心婚姻影响他的写作。为了写作,他想做一个“地窖人”,这样便无法满足妻子的情感需要。
大学时代,他在同学兼终身挚友马克斯·勃洛德的鼓励下开始创作,创作的态度十分严谨,生前只发表过少量作品。
临终前留下遗言要勃洛德把他所有的文字“一点不剩地全部焚毁”。
勃洛德将他创作的草稿、片段、日记和书信整理成《卡夫卡全集》九卷,在1950—1958年出版。
;1917年7月,卡夫卡第二次与费丽丝订婚;;短篇小说创作;短篇小说创作;《饥饿艺术家》(1924)也是一篇以反映异化为主题的杰作。绝食表演(又称饥饿表演)是深受观众喜爱的一种表演,表演者被关在铁笼子里,绝食四十多天,每天只喝少量的水,绝食时间越长,名气就越大。绝食者虽然成为众人围观、赞叹的对象,可是他的心情却常常是阴郁的,绝食表演结束时,他已经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可是,如果有谁对他绝食许多天不能吃饭表示同情,要给他一些东西吃时,他又会像受了极大污辱似的大发雷霆。
《饥饿艺术家》中充满了悖谬。主人公以饥饿为唯一的表演手段,饿的时间越长,意味着他的艺术水平越高。但他的艺术达到最高境界之日,也就是他的生命消失之时。这是灵与肉的悖谬。;第三类,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中、小资产阶级孤独、苦闷的情绪和无能为力的恐惧感。《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1935年发表)《致科学院的报告》(1917)和《地洞》(1931)等反映了这方面的主题。
《地洞》写的是一个不知类别的穴居动物的生活和心理。它为自己精心地挖了一个洞,从洞口的设计到洞内各个环节的布置,它都考虑得十分仔细周详。但它依然惶惶不可终日,任何一点声响,都会使它惊慌失措,一定要弄清声响的来源,立即想到转移,想到应该给自己多留几条新通道,弄得自己心力交瘁。;第四类,描写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统治阶级的专横和腐朽。这方面以《在流放地》(191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