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学实录及点评1.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亭送别》教学实录及点评1

《长亭送别》教学实录及点评 [学习目的] 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设想] 借鉴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曲词;尽可能地用多种方法鉴赏曲词。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根据要求找出鉴赏点赏析曲词。在领会曲词意境的基础上,将自己喜欢的曲词改编成散文、现代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长亭送别》中的曲词。前段时间翻书,看到这样的一段文字,觉得一定要和大家分享。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时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这是金圣叹在《贯华堂第六才子书》中的一段话,我想现在我们读《西厢》,不必苛求环境,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其味的。 二、鉴赏曲词 师: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全文19首曲词,按照不同的场景分成4个部分:送别途中l-3;饯别宴上(4-11);临别叮嘱(12-18);离别情思(19)。我想问大家,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郭智媛:是崔莺莺满腹的愁。 师:愁? 郭智嫒:因张生赴京而生的离愁。 师:哦,满腹的离愁别绪。你觉得哪一个场景中,崔莺莺的感情最复杂? 郭智媛:第4个场景,张生离去之后,莺莺站在长亭中遥望张生的背影,心中既有依依惜别的愁闷和痛苦,又有对张生出门在外的担忧。 师:还有吗? 杨婷:还有对前途的一丝忧虑。 师:是啊。痛苦,担忧,忧惧,在莺莺心中,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师:下面我们就根据场景的变化来鉴赏曲词。我们采用下面几种鉴赏方法:把握鉴赏点赏析曲词;根据曲意改编成小散文;根据曲意改写为现代诗歌;有感情地诵读。 师:送别途中:正是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满眼秋色,莺莺不禁悲从中来。“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王晶:我赏析《端正好》。碧云天,万里晴空,正是秋高气爽之时。黄花地,虽美犹凄,不禁让人想起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西风紧,北雁南飞”,一个“紧”字点出秋风之急,秋之萧瑟。抬头望去,北雁南迁,此情此景,与人之离去相照应,更是凄凉。大雁秋去春归,人呢?今日一别,又将何日归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由经霜的红叶这一暮秋之景发出疑问,以红叶醉酒由景入情,引出离人泪。秋之萧杀配以离人的伤心泪。烘托出离别之际的悲伤,抒发了莺莺心中的悲痛之情,与“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相呼应,表现出深深的离愁别绪。 师:徐希同学,刚才王晶是从哪些角度进行赏析的? 徐希:王晶抓住了“碧云天、黄花地、北雁、霜林”等景物来分析莺莺心中的感情,并注意到了这首曲词情景交融的特点。 师:是的。王晶从意象入手,描摹意境,分析丝丝入扣。王晶还注意“练字”,一个“紧”字分析得很精彩。 师:这首曲词历来得到许多人的赞颂,金圣叹就称之为“绝妙好词”,他曾经说,这首曲词纯写景,而无一情字,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郑俏:我不是很同意他的看法。文章虽然没有直接写情,但最后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写出了莺莺心中的悲痛。 师:“泪”是写情。前面的景物中有情吗? 郑俏:有,萧瑟的景物中也包含了离别之情。 师:对。这些景物是含情的,我们称之为意象。一个“泪”沟通了情与景的关系,使所有的景物都染上了离别的愁绪。金圣叹的看法和我们的理解不太一样,也许是理解的角度不一样吧。 师:我们说到“意象”,一起来做一个意象练习吧。假设一下,第二年春天,张生高中状元归来,莺莺到郊外相迎。这个时候,莺莺眼中会看到哪些景物呢?还是“西风紧,北雁南飞”吗?我写了半篇的《端正好》,请大家帮我来完成前半部分。 [端正好]迎归 __,__,__,__。晓来谁奏春归曲?应是马蹄轻。 马春阳:还……没想好。 王雯:“西风紧”我想改为“春光暖”,“北雁南飞”改为“乳燕归巢”,“黄花地”改为“迎春花”(学生笑),其他不知道。 师:我觉得“乳燕归巢”挺有意味的。还有同学想好了? 张海宁:我这样写:碧云天,锦花地,东风拂,归燕相迎。 (教师板书) 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还用“碧云天”呢? 张海宁:我觉得这两种“碧云天”的意味是不一样的。在原作中,它表现的是暮秋时节的一种旷远寂寥萧瑟的景象。在《迎归》中,它是天朗气清的春天,让人觉得非常舒适的一种意味。 师:你的发言使我联想到毛泽东的一句词“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什么染红了万山呢?是火热的革命精神和旺盛的生命意志。而在我们的这篇文章中,是“离人泪”染红了“霜林”,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感,眼中的景物也变幻出不同的色彩。我觉得你用碧云天还是合适的。 师:“归燕相迎”中,归字与下一句中重复了,能否改成另外的字呢? (生小声回答:双)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