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
主讲人:唐彩艳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讲 绪论 内容提要 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和学科属性 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重点) 了解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 中医学的概念和学科属性 概念: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的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自然科学属性 社会科学属性 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 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的自然科学 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形成与发展 以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思维模式,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阶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创新阶段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形成的标志 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 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非一人一时之作 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源泉 以问答的形式编撰,成书于东汉,作者不详 在同《内经》基础上发展了中医理论体系 对脉学有较详细而系统的论述和创建 成书于东汉,作者张仲景 提出了六经辨证的外感热病论治体系和脏腑辨 证的内伤杂病论治体系 第一部临床专著,尊之为“医方之祖” 成书于东汉,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创建了上、中、下三品的最早药物分类方法 奠定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基础 提出了“七情和合”的药物配合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魏晋隋唐时期 承前启后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宋金元时期 发展迅速、流派纷呈、建树颇多时期,代表人物为“金元四大家”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明清时期 中医学理论的综合发展和深化发展阶段 * 命门学说 明·张景岳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见解,强调温补肾阳和滋补肾阴在养生康复和防治疾病中的重要性 明·赵献可认为命门为人生之主,注重“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中的意义 温病学说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明·吴又可《温设论》-创“戾气学说” 清·叶天士《湿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 清·薛生白《湿热病篇》-深化湿热病辨证论治 清·王孟英《温热经纬》-发展了温病诊治 温病四大家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 明·王肯堂 《证治准绳》 清·吴谦 《医宗金鉴》 清·王清任 《医林改错》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近代和现代 * 整理前人成果 上世纪30年代 曹炳章主篇《中国医学大成》 集古今中医学之大成 上世纪70年代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学基础》 为中医理论系统化和规范化打下基础 中西汇通 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1965年以来,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 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继承的目的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要着力推动中医学振兴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功能的整体性 * 五脏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病理变化的整体性 局部病变往往是整体功能失调在局部的表现 脏腑之间在生理上协调统一,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形与神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诊断防治的整体性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从整体出发以治疗局部病变 养生康复的整体性 形神共养,形神共调 *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 春温 夏热 秋凉 春弦 夏洪 秋毛 冬寒 冬石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春夏温 阳气外泄汗孔开放 汗多尿少 秋冬凉 阳气收藏汗孔闭塞 汗少尿多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素问·生气通天论》 北方躁寒,体型壮实 南方湿热,体型清瘦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 疾疟多秋 春多温病 夏 多 泄 泻 寒 伤 多 冬 夜甚 满病 挛痹 内伤 痈疡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情志致病 养生防病,注重“调摄精神” “治病之要,首在治心”“以情制情” 提倡“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