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件--2-1藏象概论PPT.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2-1藏象概论PPT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藏 象 藏象学说概论 *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腑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 中医基础理论 本节主要内容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 中医基础理论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 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切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方法。 * 中医基础理论 ? ┌ 五藏 ┌ 藏──具有不同活动规律的内脏─┤ 六府 │ └ 奇恒之府 藏象─┤ │ ┌内脏的生理病理征象 └ 象──内脏的外现表象─┤ └ 内脏与自然界相通应的 事物和现象 * 中医基础理论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 中医基础理论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察外知内、取象比类、整体观察等方法,观察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经过概括、抽象、推理,逐步归纳出来的。 藏象理论正是古人将客观所见的形态与主观推理所得的认识结合在一起而构筑的理论体系。 *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学说的形成因素: ┌ 藏象的概念源于古代的解剖观察 │ 内脏的部分功能源于其形态学的认识 藏象学说─┤ 内脏的复杂功能通过整体观察而赋予 的形成 │ 藏象概念的确立得益于哲学思想的渗透 └ 藏象概念由临床验证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 * 中医基础理论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参见“整体观念”)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参见“整体观念”) * 中医基础理论 由于整体观察和类比思辩等思维方法的应用,以及古代哲学“重道轻器”、“重无轻有”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藏象学说还有从宏观、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 1 重宏观思维 2 重功能联系 3 重外象推测 4 重整体联系 *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正在向以下方面发展: 1 在宏观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如每一功能的微观机制的研究); 2 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的个体差异研究(如体质研究,精理论的构建); 3 据功能以推测其结构的研究(如肺气宣降有行呼吸和水液作用,推测肺气与肺、气管的某些神经递质、受体、细胞因子等相关,肝气的疏泄功能与平滑肌相关)。 * 中医基础理论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脏 腑 形 态 结 构 功 能 特 点 五 脏 实体性脏器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六 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藏精气而不泻 * 中医基础理论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 中医基础理论 五、五

文档评论(0)

erfg4e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