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岳麓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岳麓版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岳麓版)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本课内容主要是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来介绍政治制度的发展。 本课第一目“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讲西汉处理、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问题重点叙述汉武帝化解封国、强干弱枝和强化皇权的史实及其影响。第二目“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讲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政治形势;第三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讲宋太祖解决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的问题,以及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措施及其作用和影响。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势力的矛盾和斗争,是串联本课教材知识的主要线索,它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史的重要部分。 二、学生分析 西汉前期的分封与削藩、唐朝的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在初中时已经讲过,这里不必过多讲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初中涉及的不细,应作为知识难点给学生讲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更多的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西汉王国问题产生的背景,汉景帝、汉武帝的集权措施,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周世宗改革,北宋的建立,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二)能力与方法 1.记忆汉武帝、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和制定的重要制度。 2.理解汉、唐、宋时期中央与地方政治权力格局演变的规律与特征。 3.学会分析和论证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初步理解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地方分权和分裂割据的辨证关系,从而明白现在我国的国家统一与分裂割据的关系,明白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势力,仍是我们现在的民族大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难点 论从史出地分析、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五、教学方式 采用接受式学习的方式,以教师分析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互讨论。 六、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有关历史图片,初步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 2.思考课后的知识链接和解析与探究。 (二)导入设计 情境营造 用大屏幕打出秦王李世民征战图。 教学导语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从西汉到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直延续不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表明了中央集权过程的坎坷。那么,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启示呢?由此导入新课。 (三)教学结构 1.西汉前期的分权集权 ①汉高祖巩固政权 ②汉景帝平息叛乱 ③汉武帝加强皇权 2.唐中叶后的割据分裂 ①盛唐的安史之乱 ②藩镇割据的形成 ③周世宗改革及其意义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②杯酒释兵权 ③“三冗”积重难返 (四)师生互动 1.西汉前期的分权集权 ①汉高祖巩固政权 情景营造 (打出汉高祖画像和《大风歌》。) 汉高祖刘邦重新统一天下后,衣锦还乡。他大宴家乡父老乡亲,并组织一百多个小儿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课堂设问 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打出西汉前期形势图。) 刘邦大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他分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结果他死后不过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 ②汉景帝平息叛乱 情景营造 汉惠帝以后,诸侯王羽翼日渐丰满,国势日盛,逐渐尾大不掉,“不听天子诏”,觊觎帝位。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发动武装叛乱。三年后,淮南王刘长又步其后尘。 课堂设问 面对诸侯国的尾大不掉,西汉的有识之士是怎样做的呢? (打出贾谊、晁错、汉景帝、周亚夫的画像及平定七王战争经过示意图。) 贾谊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辏并进而归命于天子”。 晁错上《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公元前154年,当汉景帝着手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爆发。汉景帝几经犹豫,最终决定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