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洵和苏辙散文创作文风比较
苏洵和苏辙散文创作文风比较
摘要:“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氏三父子吐秀发奇,为古文运动做出突出贡献,卓越的成就使他们在唐宋散文星空中大放光彩。父子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勉励,又自成体系,各具特色。论及文风,普遍认为,苏洵“笔势纵横,意气雄放”,苏辙却是“汪洋淡泊,一唱三叹”。事实上,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受到种族、时代、环境以及创作文体的影响,创作的风格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和心理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本文将对两者的文风做一番简单的探讨,也算是“以管窥豹”吧。
关键词:苏洵;苏辙;文风;比较
在老苏和小苏的众多散文篇目中,以政、史为主的议论文都有举足重轻的地位。《几策》、《权书》、《衡论》、《六经论》、《太玄论》、《洪范论》、《杂论》等,议论文的篇幅几及老苏全书的三分之二。曾巩曾说苏洵“颇喜言兵”,这一点苏洵自己也曾做过解释,他以孟子、贾谊为榜样,积极关心时事,“以古今成败得失为之议论之要”,“言必中当世之过”,它的这种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的理论也深深影响着小苏。苏辙的《架城集》中有《新论》、《历代论》、《进论》、《进策》、《秘阁试论》等议论文,计百余篇。下面就议论文方面二者风格的异同做出一番探讨:
同:如上所说,二者散文创作的风格统一点首先在于行文的目的上,这表现在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上。苏洵对文学的社会作用有明确的认识,这就是文学要“尚用”。他说:“君子之为书,犹工人之作器也,见其形可以知其用。”从强调文章的“用”出发,认为史应该起到惩劝小人的作用,应该“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他评价自己的创作说:“洵著书无他长,及言兵事,论古今形势,至自比贾谊。所献《权书》,虽古人己往成败之迹, 苟深晓其义,施之于今,无所不可。”这一点对于苏辙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他在《历代论·引》中说:“予少而力学。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以为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也;不幸不用, 犹当以其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闻焉。”所以父子俩的政、史议论文要么是抨击时弊,要么是以古讽今,企图和人们一起探索出一条能够治国安邦的良计。其次,二者的议论文都是论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有序,严禁整齐,却又各有风范。
异:苏洵为文,以雄奇为主,切中时弊,纵横奔放,而又简劲质朴。如其代表作《六国论》。文中首先论述战国是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赂秦”,“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再力证论点,得出结论。整片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逻辑性强,一泻而下,气势充沛,不可阻挡。老苏行文极其奔放, 纵横态肆而气势磅礴,开阖自如而雄辩滔滔。张方平谓其文“如大云之出于山, 忽布无方, 倏散无余, 如大川之滔滔, 东至于海源” ( 文安先生墓表》)。
苏洵又很善于利用比喻、排比等手法, 使说理益发明爽,行文更为畅达, 是文章富于变化而不呆板。如:《六国论》以“ 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说明赂秦的危害;《名二子说》,通篇以车喻人,形象地道出了轼与辙的个性。另外老苏又喜用排偶,《谏论下》云:“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警策之语以排偶句式出之,更显得说理辩证而气势不凡。《上韩枢密书》向韩琦力陈驭骄兵之策,大段的排偶使文章表意周密而结构井然,笔意纵横而气势磅礴。此外,老苏用语警策犀利,颇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审势》的“ 治天下者定所尚”,《心术》的“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广士》的“ 夫贤之所在,贵而贵取焉,贱而贱取焉”,《送石昌言使北引》的“丈夫生不为将, 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等等,皆是寓意深刻的警策之语, 简炼刚劲, 予人以启迪。
苏辙的散文风格亦自成一体,沉稳有变,淡处见浓,圆转其外,秀杰其中,其政、史的议论文相较于老苏别有一番风味。刘熙载《艺概》中说:“大苏文一泻千里,小苏文一波三折”苏辙作文笔锋极其灵活,往往移步换形。如苏辙的《六国论》由读史说起,称六国相继灭亡是因为“不知天下之势”。什么是“天下之势”?文章说:“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作者认为,六国如果团结一致秦必不敢“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令人痛惜的是,齐、楚、燕、赵“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致使两国“附秦”,天下遂不可收拾。于是,就四国理应“厚韩、亲魏以摈秦”又展开论说,指出“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是六国破亡的根本原因。此文紧扣“天下之势”,以之为主干,枝叶扶疏,百转千回逐层深入地议论,非老苏那样纵横态肆,一泻千里,而说理委曲详尽,笔调沉稳有力,亦不失为富于个性的佳作。从容不迫,侃侃道来,纤余委备,言必尽意,虽无苍劲之力、雄迈之气,却见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