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固态相变原理(7-8)
对淬火冷却介质的要求: 必须有足够的冷却速度,其冷却能力即要保证工件的冷却速度不小于临界冷却速度,但同时冷却能力又不过大而导致工件变形及开裂。 表3-1 理想淬火介质要求 温度区(°C) 对冷却速度要求 从相变角度要求 从减少应力、变形、开裂角度要求 650 中等 - 减少热应力,减少变形 650~400 大 不发生珠光体转变 - 300 小 - 减少组织应力,减少变形开裂 分类:常用的淬火介质为液态介质(水、水溶液或油),按工件淬火冷却过程中淬火介质:有物态变化的和无物态变化的。 无物态变化的淬火介质:主要靠冷却介质的辐射、传导与对流作用将赤热的工件中热量带来实现的。属于这类介质有熔盐、熔碱与空气。 影响因素:导热性:介质导热性好,工件热量被迅速带走,说明冷却能力强; 比热:比热大则工件热量被大量而迅速吸收,冷却能力强; 粘度:粘度小,淬入后,流动性好介质将工件热量迅速带走; 稳定:若低,可吸收工件的大量热量,使工件快速冷却。 常用淬火介质及其冷却特性 介质应具有的性能:有一定冷却能力;成分稳定不变质;粘度小,流动性好;无毒,无味;不腐蚀工件;淬火后易清洗;来源广,价格低。常用淬火介质有:水及其溶液、油、水油混合液(乳化液)低熔点熔盐。 水―最常用的淬火介质 水温对冷却特性影响很大。 水的冷却速度快 循环水的冷却能力大于静止的。 碱和盐的水溶液:水中溶入盐、碱等物质减小了蒸汽膜的稳定性,使蒸汽膜阶段缩短,特性温度提高,从而加速了冷却速度。 油:油的冷却能力及其使用温度范围主要取决于油的粘度及闪点。 有机物的水溶液及乳化液: 最常用的是聚乙二醇水溶液,容易控制浓度,冷却能力强。一般用于火焰淬火和感应淬火的喷水淬火 淬火方法及其应用 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淬火方法: 单液淬火法:把已经加热到淬火温度的工件淬入一种介质,使其完全冷却。 中断淬火法:(双淬火介质淬火法) 把已经加热到淬火温度的工作,先在冷却能力强的淬火介质中冷却至MS点,然后转入慢冷的淬火介质中,冷却至室温,可获得较高的淬硬层深度又可以减少内应力及防止发生淬火开裂。 喷射淬火法:向工件喷射水流的淬火方法,按所要求的淬火深度而确定水流的大小。 分级淬火法:把工件由奥氏体化温度淬入高于该钢种的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的淬火介质,在其中冷却直至工件各部分温度达到淬火介质的温度,然后缓冷到室温,发生马氏体转变。 等温淬火法: 淬火应力 淬火时工件的内应力 热应力―工件在加热(或冷却)时由于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导,导致热胀冷缩的不一致所引起的应力 组织应力―由于工件在不同部位组织转变不同时而引起的内应力 瞬时应力―冷却过程中某一时刻所产生的内应力 残余应力―冷却终了残余在工件内部的应力 1. 热应力的变化规律: 淬火冷却时产生的热应力是由截面温度差所造成,冷却速度全愈大,截面温差愈大,则产生的热应力愈大。在相同冷却介质条件下,工件加热温度愈高、尺寸愈大、钢材热传导系数愈小,工件内温差愈大,热应力愈大。 2. 组织应力的变化规律 组织应力的大小除与钢在马氏体转变温度范围内的冷却速度、钢件尺寸、钢的导热性及奥氏体的屈服强度有关外,还与钢的含碳量、马氏体的比容及钢的淬透性等有关。 工件淬火冷却时,如其瞬时内应力超过该钢材的断裂强度,则将发生淬火裂纹。 1. 纵向裂纹 特征:沿着工件轴向方向由表面裂向心意味的深度较大的裂纹。 起因:钢材沿轧制方向有带状夹杂物,或在淬火切向拉应力作用下由原存的重皮、裂纹扩展而成。完全淬透情况下发生。 2. 横向裂缝和弧形裂纹 特征:垂直于轴线方向,由内往外断裂,在未渗透情况下形成。 原因:属于热应力所引起。 存在:常发生于大型轴类工件上。 淬火裂纹 3. 表面裂纹(或称网状裂纹) 分布在工件表面的深度较小的裂纹,浓度一般在0.01到1.55mm左右。 出现原因:当工件表面出于某种原因呈现拉应力状态,且表面材料的塑性又很小,在拉应力作用下不能发生塑性变形时就出现这种裂纹。 淬火裂纹产生的原因及分布形式: 如图是钢件表面裂纹,实际钢件淬火生产中产生的原因及分布是很多的,有时候是交织一起出现的,应根据时间情况找出在,确定有效防止措施。 二、回火 定义:将淬火后的合金过饱和固溶体加热到低于相变临界点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再冷却到室温的工艺方法。 目的:减少或消除淬火应力,提高韧性和塑性,获得硬度、强度、塑性和韧性的适当配合,满足不同工件的性能要求。 当钢全淬成马氏体再加热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升高,按其内部组织结构变化,分四个阶段进行:马氏体的分解;残余奥氏体的转变;碳化物的转变;相状态的变化及碳化物的聚集长大。 三、淬回火的缺陷 淬回火的缺陷有淬火变形、开裂、氧化、脱碳、硬度不足或不均匀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