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的写作建议.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案例的写作建议

教学案例的写作建议 [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98?|?更新时间:2006-3-2?|?文章录入:huihao ] 1 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2、每个教学案例必须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了某种意外的教学冲突。由于这种案例是对具体的或某种意外的教学事件的叙述,它的叙述必须相应地显示出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它既不同于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或“教案”),也不同于教学之后的“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 3、每个教学案例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典型性,体现新课程的相关教学理念,有较强的说服力。案例可以反映教师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 4、教学案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这种“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学事件”(参见附录1:《课堂是一个生长问题的地方》);也可以是校外的课程专家和教研员在观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撰写体现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事件”(参见附录2:《一堂“失败”的好课》);在叙述“教学事件”时除了“白描”以外,还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参见附录3:《语文教学中的“标准现象”》)。 附录1: 教室是—个生长问题的地方 广东省茂名市实验中学 任英 今天语文课的主题是《忆读书》,这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一篇文章。 按照我备课的设计,这节课主要做两件事情,一是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有关词句以及相关知识点。二是让学生理解冰心在这篇文章中究竟想说什么。 开始上课时我请几个学生说出自己看过冰心的哪些书,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知道哪些女作家。学生们提到琼瑶、张爱铃、三毛,还有一个男孩提到石娟。对石娟这个名字我不太熟悉。我问这位学生看过石娟的什么书,他也说不上来。我当时想安慰他,但欲言又止。 接着我让学生朗读这篇课文。没想到教室里停顿两秒钟之后,忽然整齐地象有约定似的开始齐读“一—谈——到——读——书……”。我感到有些不对劲,对他们说:“不要一起读,要自己读。” 不少学生望着我,但很快都醒悟过来,教室里迅速地发出“嗡嗡”的读书声。这种声音显然不如刚才齐读那样“壮观”,但我感觉孩子们的声音很真实、很美妙。我喜欢这种声音。 几分钟之后,学生渐渐停下来。我请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或知识点。 这是有学生提出不理解“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有学生提出不知道“柳州风骨,长吉清才”是什么意思。对于这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我请另外的同学来帮助解释。 另外有一个学生提出:“老师,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荡寇志》的背景材料?” 我当时感到很得意。部分得意来自这位学生提问的方式,部分得意来自我对这个问题在备课时早有准备。我问班上的学生有没有同学知道相关的背景知识,没有学生回答。我开始有些“得意”地给学生讲《荡寇志》与《水浒传》的关系。 我在备课时估计学生对笸箩中的“笸”(po)的读音可能不准确,所以在学生自由提出问题之后,试探性地问他们:你们知道“笸”这个字读什么吗?后来有几个学生读出来。我对这个读音稍做了一些强化。我现在对这个问题仍然困惑,就是让学生自由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后,我早先备课时对某些困惑的估计要不要再特别地提出来呢? ……(下文略) 附录2 一堂“失败”的好课 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 赵光平 罗星凯 这是实验区一堂尚未正式进入课改的小学自然课。 为节省篇幅,这里只呈现课的一些片段,并隐去了所有的真名。 课有些不平常,听课人中有2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派来的专家、4位省教研员、3位当地教育部门的领导和一些外校教师。 上课的老师叫罗吉,约四十多岁。她经历过一些大的场合,但今天这种阵势,估计也是第一遭。 课是以这种方式导人的: “我们很熟悉的东西,其实我们并不一定很了解。”罗吉老师说,“比如,水,天天喝,天天用,可一些性质我们仍没注意到。不信,请看下面的实验。” 实验装置为玻璃管下连着一圆底烧瓶,即在塞紧了胶塞的烧瓶上,插入了一根筷子粗的玻璃管。 “里面有什么?”老师问 “红色液体。”学生答。 “说详细一点。” “红色液体充满了烧瓶,并上升到玻璃管中。” “对”老师点头,然后说“红色液体其实是水,为便于观察,加了两滴红墨水。” “将装置放到热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烧瓶变热!” “烧瓶里的东西也将变热!” 老师听后笑道:“真的不了解水!不信就动手试一试。” 一试,玻璃管里果然出现了怪事,学生十分惊讶。 “你们惊奇什么?”老师明知故问。 学生兴奋地嚷道:“玻璃管里的红水会动,会往上跑!” “这说明了什么?” 一些学生说:“水增加了。” “是什么地方的水增加了?”老师不解地问。 “装置里的水增加了。” “根据是什么?” “从玻璃管看,水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