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会考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会考问题 教育部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高凌飚 2006.10.30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的状况,强化评价在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方面的功能。 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相对性评价标准、过多强调横向比较、过分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的做法,注意纵向的比较,注意以被评价对象的进步为参照标准进行评价,注意被评价对象的个体差异。 改变只注重可以量化的内容的评价而忽视以至放弃对教学和学习的“质”进行评价的做法,强调对学习和教学的“质”进行评价。 改变过去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或认知能力的评价的做法,全面评价学生多元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包括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进步。 改变过去过多地倚重定量评价方法,甚至以书面笔试为唯一方式的做法,采用包括定性评价方法在内的多样化的评价形式。 改变过去将被评价者放在消极的被动地位的做法,提倡尊重被评价者的人格,发挥被评价对象的主动性,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各方面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改变只关注评价结果而忽视评价过程,只注意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的做法,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共存,重在评价的过程,重在形成性评价的做法。 淡化评价的功利色彩,恰如其分地解释和利用评价的结果。 新课程的评价改革目标就是要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形式多样,对象和主体多元评价体系。 需要考虑的问题 高中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适应新课程在目标、结构、内容等方面的改革。 旧的评价观念的挑战 目的不明或错位,只关注结果,不恰当地使用结果;评价等同考试,片面强调相对性标准,过分注重可量化的内容,忽视定性的评价,被评价者的地位被动,没有得到必要的尊重。 教育系统以外的压力 急功近利,诚信缺失,过分追求统一、简约和效率,管理不当。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高中学业成绩评价的体系 2×2 模型 两个层次:模块—毕业水平 两种方式:终结测验—过程性评价 学业成绩评价是促进发展的评价体系的重要部分,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学业成绩评价应该包括两个部分:即过程性的评价和终结性的测验。 正确认识和实施过程性评价 何谓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不是对微观意义上的学习过程的评价,也不是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评价,而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 过程性评价 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 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 主张内外结合的、开放的评价方式,主张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交叉和融合,评价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和整合。 功能包括 对学习的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 促进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从而更好地把握学习方式方法; 理解和掌握评价的方法,作为与终身学习相呼应的一个方面,实现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在理念上的区别 过程性评价要评价什么? 谁来评?—过程性评价的主体 过程性评价的主体和方式包括: 自己—自我反思式评价 同学—同伴相互评价 教师—根据观察和作业情况给评语 家长—根据在家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应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为主 怎么评?—过程性评价的方式 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 对小学生,以成长记录为主:学生通过做成长记录进行反思;班主任教师每隔适当的时间,收阅学生成长记录并给反馈评语;家长每隔适当的时间,阅读学生成长记录并做出家长的评价。 对中学生,主张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如个人学习心得报告、小组评价会、结合研究性学习任务进行评价等等。 一件基础性工作 讨论制定终结性测验的目标与方案 三个突破口 等级评分 开放性试题 开放性的考试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中会考应该和必修课的水平测试相结合,既成为学生学习水平的检测,也成为监控学校教学质量的手段。 会考应该有多种测试方式,不仅有封闭式的纸笔考试,还应有开放式、表现式的考试。 会考的科目应涵盖高中必修课的所有科目。对于一些不适宜于集中进行纸笔测验的学科,如体育、艺术等,应有新的考试方式。 必要性 以相对独立的模块形式出现的课程需要进行统整,检测是促进知识统整有效的途径。 在由各学校独立进行模块的评价的情况下,需要有一定的课程质量监控。由非官方的中介机构组织检测既可达到监控的目的,又减轻了学校和教师、学生的压力。 学生需要了解自己学习的效果,反思存在的问题,预测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 教师需要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改进教学。 学校需要了解课程实施的效果以改进课程管理。 社会、家长需要了解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业水平。 目的 通过测试促进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的统整。 通过对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新目标九年级英语()Unit11SectionA课件.ppt
- 新答案绵阳实验高中2013级高考模拟试题16年4月5月答案1新.doc
- 新编会展概论(张丽) 第一章 会展概述.ppt
- 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10-.ppt
- 新老七种工具的区别.ppt
- 新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农业课件.ppt
- 新第一章第一节_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ppt
- 新能源变换技术C8-2.ppt
- 新能源技术 第一章 概述.ppt
- 新航标UNIT3 Travel.ppt
- 便携式环境电场测试仪的设计与实现:技术、应用与优化.docx
- Υ(1S)→BcP、BcV弱衰变过程的唯象学剖析与前沿洞察.docx
- 托马斯·谢林博弈论:理论、贡献与现实映照.docx
- 资本市场企业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演进、成效与挑战.docx
- 增强现实赋能京剧脸谱:互动设计的创新与实践.docx
- 探寻连袖的多元形态与创新设计应用.docx
- 非正式制度视角下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多维度审视与优化路径.docx
- 脑缺血预处理对PPARγ信号通路及GLT-1表达的影响:机制与潜在应用.docx
-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法有效运用研究.docx
- 中国企业价值收益法评估中折现率的应用与优化:理论、实践与创新.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