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春季水华暴发藻类种源研究 The origin of algae in the spring phytoplankon bloom in XiangXi Bay.pdfVIP
-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春季水华暴发藻类种源研究 The origin of algae in the spring phytoplankon bloom in XiangXi Bay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6): 2051-2056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春季水华暴发藻类种源研究
杨霞,刘德富,杨正健
三峡大学土木水电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摘要:2008 年2 月18 日—4 月17 日,在距离香溪河河口约19 km 处设一野外观测站,对观测站附近一定点进行持续监测,
并在观测站进行围隔试验,探索香溪河库湾春季水华暴发藻类的种源,揭示水华暴发过程。监测结果表明:香溪河库湾春季
硅藻(Diatom)(主要是针杆藻Synedra 、星杆藻Asterionella)水华藻类种源是原地水体,底泥对硅藻水华暴发影响不明显;2008
年观测站附近的甲藻(Protoperidinium sp.)种源不是底泥中的孢囊。2008 年春季香溪河库湾水华暴发过程可以分为“复苏—增
长—衰亡”三个阶段,其中溶解性硅酸盐(D-Si)和光照是水华藻类复苏阶段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增长阶段的主要影响因子则是
溶解性硅酸盐(D-Si)和总磷(TP) ,衰亡阶段由于4 月8 日骤降暴雨,浊度和降雨量是该阶段的主要影响因子。
关键词: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水华;藻类种源
中图分类号:X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 (2009 )06-2051-06
三峡水库蓄水后,香溪河河口至峡口镇平邑 的水生态与环境野外观测站(图1 中S1 所示)进行围
口约24 km 左右河段受其影响,水流速度明显减 隔实验,同时对观测站附近一定点(DD)处自然水体
缓,营养物质滞留时间增长,面临严重的富营养 中水环境因子进行为期60 d 的持续监测。
化问题[1] ,同时也给藻类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在
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容易暴发水华。自三峡水库蓄水
以来,香溪河、大宁河等主要支流库湾每年都暴发
了不同程度的水华现象[2-4]] 。目前多数观点认同藻
类水华的形成一般是由藻类本身的生理特点以及
温度、光照、营养盐、缓慢的水流等诸多环境因素
所引发的[5-6]。多年来很多学者致力于水华发生的机
理研究,Briand 等[7]人研究得出在混合藻类种群的
河流中,温度20 ℃时硅藻(Diatom) 占优势;30 ℃时
绿藻 (Chlorella) 占优势;35~40 ℃ 时蓝藻
(Cyanophytes) 占优。Kamermans 等[8]认为, 一些藻
类能在春季迅速生长并在夏季形成水华的主要原
因就是在冬季这些藻细胞埋于底泥中得以生存。孔
繁翔等[9]通过对太湖蓝藻多年研究,提出了水华的
形成可以分为休眠、复苏、生物量增加(生长) 、上
浮及聚集等4 个阶段,指出每个阶段中蓝藻的生理
图 1 观测站在香溪河中的位置
特性及主导影响因子有所不同。上述研究主要以湖
Fig.1 Position of research station in XiangXi Bay
泊为主,对河道型水库及河流研究较少,为了研究
因三峡水库蓄水水华频繁暴发的香溪河库湾中藻 1.2 实验设计
类水华的种源及水华暴发的过程,本课题组在香溪 围隔利用不透水的聚乙烯材料制成。围隔试验
河设置野外观测站进行持续调查,同时进行围隔试 分三组进行,每组水体营养条件、环境条件及水动
验,对各样点营养盐、叶绿素a 浓度、光照及相关 力条件相同。对三组围隔各设置两个平行试验。围
理化因子进行监测,以期为三峡水库水环境的保护 隔设计标准如表 1。根据围隔的设计标准,制作围
和水华的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隔,示意图如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SORL瑞立Sunny Day.pdf
- Study on Titanium Alloy TC4 Ballistic Penetration Resistance Part Ⅰ Ballistic Impact Tests.pdf
- SVAC芯片在编解码算法中ROI的边界效应研究.pdf
- SWAT模型在茫溪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SWAT Model In Non-point Soure Pollution Simulation of Mangxi Watershed.pdf
- SHANGHAI VOLK SWAGEN New polo & tourAN双车生活,各取所长.pdf
- Tameike灌溉池塘农业文化遗产以大分县国东半岛为例 Tameike Reservoirs as Agri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Case Study of Kunisaki Peninsula in Oita, Japan.pdf
- Tenax提取预测老化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生物有效性 The tenax extraction technique to predict the bioavailability of aged PAHs in soil.pdf
- TiO2AC复合催化剂光催化降解布洛芬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Ibuprofen by TiO2AC Composite Catalyst.pdf
- THz技术及其应用研究.pdf
- TiO2光催化法降解空气中的苯 Degradation of Benzene in Air by TiO2 Photocatalytic Process.pdf
- 七年,环境经济政策进展几何——基于政策文件出台数量变化的描述性统计分析.pdf
- 三峡水库运用对荆江三口分流及洞庭湖的影响 Impacts of Three Georges Reservoir’s operation on outflow of the three outlets of Jingjiang River and Dongting Lake.pdf
- 三峡电站15#机组厂房结构动力分析 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 on No.15 unit powerhouse structure in the Three Gorges Hydropower Station.pdf
- 三峡水轮机全流道三维流动数值模拟研究 Three-dimens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ow movement in integral flow path of hydraulic turbine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pdf
- 三座不同营养类型水库春季细菌生理群分布特征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eterotrophic bacteria, phosphobacteria and nitrogen-cycle bacteria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reservoirs in spring.pdf
- 三氯乙烯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richloroethylene-degrading bacteria and their degradation characteristics.pdf
- 三氯乙烯在苯酚菌中的共代谢降解性能研究 Co-metabolic biodegradation of trichloroethylene by acclimated phenol degrading bacteria.pdf
- 三江平原湿地土壤磷的吸附与解吸研究 Phosphorus sorption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etland soils in Sanjiang Plain.pdf
- 三江平原泥炭沼泽湿地N2O排放通量及影响因子 N2O emissions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from the peatlands in the Sanjiang Plain.pdf
- 三江平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its fractions in Sanjiang Plain.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