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东方斑点热的治疗及预防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浅谈东方斑点热的治疗及预防
曲颖 (孙吴县卫生监督所 164200)
【摘要】目的 探讨东方斑点热的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东方斑点热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经本院对患者的精心治疗与预防,所有患者顺利出院,恢复效果良好。结论 本院对东方斑点热患者采取的治疗与预防措施是科学有效的。
【关键词】东方斑点热;治疗;预防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1-0235-02
东方斑点热是由日本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而日本立克次体属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一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是引起人类发生斑点热的病原体[1]。东方斑点热的临床表现为与其他斑点热病一样,东方斑点热病也以发热伴有恶寒、战栗开始,全身状态急剧恶化,同时出现境界不明的皮疹,胸腹部和四肢未见异常,全身淋巴结和肝脾未触及肿大。本病潜伏期为4~7天,全部病例均有发热和皮疹,半数有溃疡,各年龄组均有发病,男女发病率相似。发热在38~40℃间,多呈弛张热。红斑在就诊时就可发现,从米粒大至大豆大,不痛不痒,有的呈隆起丘疹状,躯干和四肢均可发现,以腹部出现早,下肢出现晚。如治疗延迟,一部分红斑成为皮下出血疹。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8月收治的东方斑点热患者67例治疗与预防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5月~2012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67例东方斑点热患者,其中男34例,女33例,其年龄范围从20~65岁,平均年龄为45.5岁。
1.2治疗与预防:治疗东方斑点热时与其他斑点热相似,应迅速给予四环素族(包括多西环素)或氯霉素,连续6天。剂量每日2g,分4次口服。没有并发症的病人,用药后可迅速退热(有的需24~48小时)。退热24小时后即可停药。磺胺类有促进立克次体生长作用,可使病情恶化,在诊断不明时,用药应慎重。喹诺酮类抗菌作用与四环素相同,也可选用。但第三代头抱菌素和氨基苷类抗生素无效。辅助支持疗法应包括供给足够的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护脏器功能,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与抗生素合用,可明显缓解头痛、降低中毒症状。
本病预后取决于病情轻重、并发症有无和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合理的抗生素疗法,可使病死率显著下降。本病死因多为休克或心、肾功能衰竭。少数患者痊愈后可有耳聋、视力障碍、下肢瘫痪以及反复发作的大疤性红斑等后遗症。早期应用四环素、氯霉素治疗者很少复发。预防:防蜱野外工作时可着防护服,或在外露部位搽适当的驱避剂,如乙酞苯胺丁醋或间苯甲酞二乙胺。灭蜱对牧场、草地和灌木丛以及住宅和其他有蟀隐蔽地可用1%~2%的马拉硫磷喷洒杀蜱。同时尽可能消灭小型啮齿动物(灭鼠),狗体的蜱也可用1%的高丙六六六粉剂或3%~5%的马拉硫磷粉涂撒(每周1次)[2]。疫苗预防目前主要使用鸡胚卵黄囊疫苗,虽不能防止发病,但可使感染者潜伏期延长,病情减轻,热程缩短。药物预防在潜伏末期用多西环素口服,只能使潜伏期延长,但不能防止发病。
2结果
经本院精心的治疗67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恢复效果良好。
3讨论
对于东方斑点热的诊断有外斐反应Uehida等1986年报告的9例东方斑点热患者早晚期双份血清,OX2和OXl9没有一例达到1:160的,但他在1990年报告的26例患者,病程在9-32天问,OX2或OXl9阳性达到1:160者为54%,而45例健康成年血清没有达到1:80的,达到l:40者仅有2%,,有的病例以OX2抗体为高,有的以OXl9为高;补体结合试验在早期Uchida等(1985)曾用补体结合试验方法,以立氏立克次体和小蛛立克次体为抗原检查3例患者,出现阳性结果,但与莫氏立克次体无反应。次年又检查6例患者获得同样结果,在诊断东方斑点热上起过重要作用,以后为问接免疫荧光法所代替。目前已很少采用;免疫酶法Suto(1985)使用免疫酶试验,以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和泰国蜱传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为抗原,检查东方斑点热患者血清,也获得阳性结果;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本法证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各种之间有明显的交叉反应,但同种间的抗体滴度比异种高2~16倍。使用各种斑点热立克次体为抗原,检查东方斑点热患者早晚期血清,在急性期IgM和IgG抗体均为阴性,而恢复期血清的IgM和IgG抗体均出现阳性,与日本立克次体抗原的反应为1:320,其他立克次体均在1:160或以下,其中与莫氏立克次体的滴度为l:20~1:40。
参考文献
[1]吴益民,魏安明等.东北部分地区蜱传斑点热自然疫源地调查.中国公共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