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部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研究.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肃中部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段耀峰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理系,定西743000) E—mail:rjh427@china.corn 甘肃中部系指六盘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区域,区内黄土广泛分布,黄土堆积厚度 各地差异很大,最大达到300余m。受区域生态环境和黄土性质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严重 的水土流失已严重地危害到多种环境问题,防治区域水土流失,成为该区域亟待解决的问 题。 1水土流失的形成条件 1.1地层岩性条件1l 甘肃中部地区大面积为各类黄土覆盖,表层主要是马兰黄土,厚lo~50m,形成多种地 貌形态。马兰黄土的特征和各项物理性质很难克服水对它的破坏作用,在水的作用下不仅迅 速受到冲刷并产生潜蚀,而且极易形成陷穴、落水洞,并沿黄土陡坎崩塌,导致土体破坏;其 下伏的分布广、厚度大的离石黄土,固结和压密程度虽比马兰黄土稍好,从实验测得的各项 性质指标与马兰黄土的各项指标的差距并不十分明显,因此,它也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层位; 午成黄土伏于离石黄土层之下,其黏粒成分高,比较坚硬,结构致密,透水性差,遇水不崩解, 只在风化表层成片状剥落,它仅出露在部分冲沟的沟脑,多起隔水作用,故流失量甚微。本区 的底部基岩层,其成岩作用好,比黄土类抗风化、抗侵蚀能力强得多,故其流失程度微弱。 1.2水文气象条件 水是水土流失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动力条件,本区的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雨,因此在其 他自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雨的多少和强度大小直接控制水土流失的强弱,降雨多强度 大,就有利于水土流失。据气象资料统计,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在300~450mm,且集中在 7~9月份,多以暴雨形式出现,这就给水土流失提供了动力条件。在暴雨期,分布于各种地 貌条件下的黄土。地面上受到雨水形成的面流和洪流对黄土进行强烈的洗刷和冲刷,便迅速 形成含大量泥沙的洪流下泄,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1.3其他影响条件 植被覆盖和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都有重要影响。在植被发育地区,由于植物繁茂,枝叶 覆盖地面可减少雨水及其形成的面流对地表的冲刷,同时能延缓泥沙流的排泄,根系可固土 防滑,减轻各种侵蚀作用对地面的破坏,从而就减缓水土流失的速度和数量。在人类与自然 的斗争中,有些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破坏了植被,结果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此外,修公路等大 面积劈山,也给水土流失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应及时进行综台治理。总之,在梁峁丘陵斜 坡地带垦荒种地,破坏草皮或变山林牧场为农田,这都自觉不自觉地促进了水土流失的发 展。相反,在梁峁区封山育林,种草种树,修整水平梯田,开挖鱼鳞坑或在沟头修坝淤田等活 动,如定西花岔小流域治理、官兴岔小流域治理等,都能不同程度地阻挡水土流失,因此,人 ·231· 类活动的正确与否也是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2水土流失的侵蚀类型 2.1普遍存在的面蚀 以降雨形成的面流,沿坡面对松散地层表面进行冲刷,并将其泥沙随径流带走,面蚀作 用看起来轻微,但发育普遍,其侵蚀强弱直接受降雨强度和地面坡度的控制。近年来,开荒现 象非常突出,且本区降雨集中又多暴雨,因此,面蚀作用是该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之一。 2.2沟蚀作用 这种作用为地表径流,特别是暂时性洪流对沟壁和谷壁的冲刷破坏作用。这种作用多形 成深切的“V”型、“U”型沟谷,沟谷坡越陡则其冲刷破坏力愈强,水土流失愈严重,是该区最 突出、最广泛及最严重的侵蚀类型。 2.3潜蚀作用 降雨和径流渗入黄土,沿孔隙、裂隙产生机械潜蚀或溶解其易溶盐分而产生黄土陷穴、 漏斗、盲谷及集水凹地,进而发展成落水洞,或形成天生桥。潜蚀多半发生在地层薄弱部位, 如塬边、沟旁、黄土裂隙处突然溢出成为泥流下泄。这种作用既破坏地形又造成大量水土流 失。 2.4溯源侵蚀和冲蚀作用 ’ 该区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溯源侵蚀和冲蚀作用比较发育,且多发生在梁峁斜坡的冲 沟、塬侧的沟脑、掌地再生沟的沟脑。这些地貌部位在径流的冲刷下沟脑土体发生坍塌,冲沟 向源侵蚀,如1999年8月,一场暴雨使会宁县四方乡干河的沟脑后移13m,据调查,此地在 近50年间,沟脑后移在1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