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3章中国古代宗教PPT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佛法之东传 1、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约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释伽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即“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的圣人。他又被称为“佛”或“佛陀”。意思是“觉悟了真理的智者”。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佛法之东传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中心理论是“缘起说”。 典型的表述形式为:“因此有彼,无此无彼;此生彼生,此灭彼灭”。 十二因缘又叫十二缘起。这是印度佛教的基本理论。由①无明 ②行 ③识 ④名色 ⑤六入 ⑥触 ⑦受 ⑧爱 ⑨取⑩有 ⑾生 ⑿老死 组成。十二因缘是说明人生苦难的原因以及从轮回中解脱出来的途径。 中心是世界是苦的,主张前世因果,概括为因、果。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佛法之东传 最基本教义: “苦集灭道”。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集灭道”在佛教中也称“四谛”、“四圣谛”。“谛”者,真实不虚之义。四谛是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或真理。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佛法之东传 苦谛——就是“人生皆苦”、“一切皆苦”。除了生、老、病、死诸苦(四苦)外,还有“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及“五取蕴苦”,合为八苦。 人在三世(前世、现世、来世)中轮转,在六道(地狱、畜生、饿鬼、修罗、人间、天上)中往复。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佛法之东传 集谛—— 意谓“招致”苦难的原因。原始佛教认为,造成人生痛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烦恼”,而“烦恼”之最大者即是贪、瞋、痴“三毒”,或叫“三大根本烦恼”。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佛法之东传 灭谛----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根源,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达到解脱和超越轮回与苦难的涅槃状态。 道谛----指超越苦海,达到涅槃的方法。 修行方法如“八正道”等, “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大致概括为三大类,即“三学”——戒、定、慧。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佛法之东传 教派:释迦牟尼逝世百年后,佛教徒发生了大分裂,印度的佛教分为众多派别,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大乘和小乘。 印度的佛教虽派别繁多,但主要是大乘、小乘。到18世纪起,伊斯兰教不断进入印度,11世纪逐渐在印度形成强大的势力,到13世纪,印度佛教基本消亡。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佛法之东传 2、佛教的东传: 佛教于汉明帝(57年 继位)时永平十年传入中国(有新论说佛教传入的时间是公元前2年)。 二.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在汉代佛教初传入中国时,小乘、大乘两派都有。两晋南北朝,小乘佛教传播已趋衰竭。大乘空宗和魏晋玄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空宗理论。 南北朝时,南方的佛教偏重于理论的阐发,通常被称为教家;北方的佛教偏重于实践修行,通常被称为禅家。隋唐时实现了全国统一,南北佛教开始融合,“教”和“禅”之间趋向统一。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藏 道教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经书之集大成,内容庞杂,除道教经书外,还收录了部分诸子百家著作。 引言 上左:北京白云观存 明木刻《正统道藏》 上右:《中华道藏》 下左:《道藏》 下右:《道藏辑要》 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1、中国古代化学与道教 为了制作丹药,道教徒们写了许多炼造金丹的书,做了很多炼丹实验,正是这些炼丹理论和实践,翻开了中国古代化学史重要的一页。 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炼丹所用的工具和设备 丹炉、丹鼎、水海、石榴罐、甘埚子、抽汞器、研磨器、绢筛、马尾罗等。 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炼丹所用的药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在内,总共约有六十多种。元素?汞、碳、锡、铅、铜、金、银等。? 氧化物? 三仙丹(HgO?)、黄丹(PbO)、铅丹(Pb3O4)、砒霜(As2O3)、石英(SiO2)、紫石英(含Mn)、无名异(MnO2)、赤石脂(Fe2O3)、磁石(Fe3O4)、石灰(CaO)等。? 硫化物? 丹砂(HgS)、雄黄(As2S2)、雌黄(As2S3)、礜(yu)石(FeAsS)等。? 氯化物? 盐(包括戎盐、冰石等,NaCl)、硇砂(NH4Cl)、轻粉(Hg2CI2)、水银霜(HgCI2)、卤咸(MgCI2)等。? 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硝酸盐?硝石(KNO3或NaNO3)。? 硫酸盐?胆矾(CuSO4·5H2O)、绿矾(FeSO4·7H2O)、寒水石(CaSO4·2H2O)、朴硝(Na2SO4·10H2O)、明矾石(K2SO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