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中祛瘀汤配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docVIP

温中祛瘀汤配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温中祛瘀汤配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温中祛瘀汤配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 许蓉 许燕 张子东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寨里中心卫生院(山东bull;莱芜271100) 【摘要 】 目的:观察传统方配合艾灸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温中祛瘀汤(红人参,炒白术,干姜,炮附子,炙甘草)配合艾灸(关元、中脘、天枢、三阴交)治疗本病65例。结果:总有效率:98.46%。结论:本方具有温经散寒,健睥化湿,补益元气的作用,而元气则具有祛除病邪的作用。 【关键词】 痛经/中医药疗法 ; 痛经/针灸疗法 ; 温中祛瘀汤/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 R2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原发性痛经(primarydysmenorrhoea)即功能性痛经痛经(dysmenorrhea)是指月经期疼痛,常呈痉挛性,集中在下腹部其他症状包括头痛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腰腿痛。是年轻女性十分常见的病症原发性痛经不伴有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疼痛是由于子宫的收缩与缺血所致,这可能是通过分泌型子宫内膜产生的前列腺素所致;所以原发性痛经几乎总是伴有排卵性周期.参与的因素包括组织通过子宫颈,狭窄的宫颈,子宫位置异常,缺少锻炼及对月经有忧虑.这常见的紊乱往往始于青春期,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妊娠而减少。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温中祛瘀汤配合艾灸治疗65例原发性痛经,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65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年龄最大者32岁,最小者16岁,病程最长者12年,最短者0.6年。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连腰骶,甚至昏厥,呈周期性发作;好发于青年未婿女子;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 1.2治疗方法 65例给与温中祛瘀汤:红花15g,桃仁15g,莪术10g,人参10g,炒白术15g,干姜30g,炮附子9g,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50min,早晚饭后15min分2次温服 。同时配合艾灸关元、中脘、天枢、中极、三阴交[2]。每日 1次,每次1h。 2.结果 2.1疗效标准 2.1.1评分标准 经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5分,腹痛明显1分,腹痛难忍0.5分,坐卧不宁1分,休克2分,面色咣白0.5分,冷汗淋漓1分,四肢厥冷1分,需卧床休息1分,影响工作学习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缓解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暂缓0.5分,伴腰部酸痛0.5分,伴恶心呕吐0.5分,伴肛门坠胀0.5分,疼痛在1 d以内0.5分,每增加1d加0.5分。重度gt;14分,中度8~13.5分,轻度lt;8分。65例患者轻度者6例,中度者30例,重度者19例。 2.1.2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治疗后积分恢复至0分,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显效:治疗后积分降低1/2~3/4,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有效:治疗后积分降低1/2以下,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 2.2治疗结果 65例.治愈45例,显效18例,有效l例,无效l例。 总有效率98.46%,随访有效和无效各1例,均由于患者不能节制寒凉饮食,导致疗效不佳。 2.3典型病例 王某,女,27岁,2009年2月5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8年余。现病史:患者月经周期30d,经期4~6d。患者平素嗜食生冷,月经色紫暗伴有血块。8年前因为经前贪食雪糕后出现月经时腹痛加重,每逢经前即感小腹冷痛坠胀,经行第l~2天小腹疼痛,腹痛剧烈时伴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第三天疼痛渐渐缓解。每次行经都需卧床休息,得热稍减,曾服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月经量少,经色紫暗,有血块。手足冬季易冰凉。此次痛经伴乏力,纳呆,睡眠尚可,大便稍稀,小便调。面色淡黄,唇周色暗,舌淡紫、苔白腻,脉寸、关、尺均沉弱。诊断:寒湿困脾,气虚血瘀。B超提示: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处方::红花15g,桃仁15g,莪术10g,人参10g,干姜30g,炒白术、炮附子各15 g,炙甘草20g。同时配合艾灸美元、中脘、天枢、中极、三阴交。每日1次,每次1h。治疗3个月后,患者纳呆、不耐劳、手足冰凉等症状明显减轻,行经腹痛减轻30%,继续服用前方,并配合艾灸治疗3个月,患者痛经消失,月经色、量均转正常,无血块,随访3个月未复发。 3.讨 论 目前,西药治疗痛经主要针对其疼痛的症状进行镇痛治疗[3],然而其副作用较大,且远期疗效不理想。中医认为痛经主要由于“虚”与“寒”引起。寒会导致寒凝血瘀,不通则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