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地名由来及变迁.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婺源地名由来及变迁

在《说文解字》中:“地名者,从地也,万物所陈列也。”顾名思义,作为文化符号,地名是万物之所在,是地图上的“散文诗”,承载着历史与记忆,讲述着乡愁与离歌。如同小孩的名字寄托着长辈的美好期愿,记录着生命从何而来,希望通往何方。如果能够追本溯源,发掘地名背后的丰富内涵,也会是人们了解当地文化直接有效的通道。故此,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婺源地名,试图勾勒出一幅文化、知识、风情、习俗的乡野百科,以飨读者。★★★⊙以纯粹朴素的自然地貌命名▲?远坑]▲?长皋▲?长溪徽州古谚语中,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条道路加庄园”,在这种多山地的环境下,又身处传统的农耕社会,古时婺源的聚落选址也多处大山环抱之中,靠近山溪河流。因此,部分地名反映了纯粹的自然地理特征。沱川,位于三溪合口处,以清溪川流不息,淙淙有声而名沱川。珍珠山,1957年冬,县直机关干部为建设山区来此创建垦殖场,以有珍贵的山区资源而名珍珠山,目前拥有全县面积最大的林场。高砂,位于紫阳镇西偏南10公里的红砂岗上,因地势高于邻村而名。大畈,五代初,境内曹门汪中元建居于河边,相传昔有鳙鱼溯洪水至此,故得河名鳙溪。至元末,明太祖朱元璋过此登山赏景时,狂赞:“好大的畈(田野)啊”,由此改称大畈。溪头乡远坑,当地上溪头程富建建村,因村离小坑(婺源方言中,“坑”多指处于地势低处的溪流)源头较远,故名。江湾镇长皋,以处狭长山坞内(地势周围高中间凹)小溪旁的高地上而名,因方言误读,又称长刀。赋春镇长溪,北宋初,乐平县涌山戴姓建村于溪水旁,以小溪源远流长而名。大鄣山乡云塘,元末,隔壁黟县程姓始居,后有张、洪等姓迁入。以考源水从耸入云霄的鸡笼尖泻入村旁水塘而名。这几处地名,可以帮我们领略到山水逶迤、丘陵起伏、地少形狭、山高水长的婺源地貌。类似地名在各年代县志中呈现增加趋势,也反映出婺源山林经济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其中原因如民国陈去病所著《五石脂》中指出:“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四者大宗,茶叶六县皆产,木则婺源最盛。”⊙以乡土社会的伦理道德命名▲?诗春▲?严田▲?丰田更引人注目的一类地名,是那些在地貌基础上,注入“耕读传家”、“落叶归根”等传统社会中所凝聚的价值认同精神。赋春,南宋建炎间(112 7一1130),吴姓建村,相传始居者以春景赋诗见长而名,故名。沱川乡理坑,宋初,附近郭村余闰五建村于小坑(溪)旁,初名里坑。因村人好读书,崇尚“读朱子之书,秉朱子之礼”,取余光耿为村人余懋衡、余懋学题匾“理学渊源’’而改称理坑。清华镇诗春,南宋初,浮梁榔田施姓建村。初名施村,后以“诗家清景在新春”而雅作今名。中云镇仁村和孔村。前者,明洪武间,境内考水胡宗荣建居,为承祖训,扬仁爱之美德,而名仁村。后者,北宋末,附近坑头潘师度建村,因崇尚儒学,当时建造“孔坊”一座,故名。赋春镇严田,宋乾德甲子年(公元964年),浮梁(今景德镇)界田的李德鸾迁居于此,取“占得从田之签,以严治家”,故名严田。后世孙李鹏举分迁村下方,故有上、下严田之分。溪头乡邦彦坑,境内古蜀地吴姓建村,期子孙才深识广,俱为邦之彦士而名。紫阳镇丰田,据婺源县志记载,南唐升元间(公元937—942年),来婺镇守之关西军士卒定居此垦荒种田,期五谷丰登而名丰田。南宋初,境内西坑俞姓迁入。太白镇忠想,境内段莘裔村汪姓建村,以示对祖辈的忠孝与想念定名。许村镇仁洪,据婺源县志记载,歙州牙将、后升检校工部尚书程湘,于唐乾间带兵守婺源,迁家于此。以讲仁义道德,能洪福齐天而命名。正是长久以来徽州地区对耕读文化的推崇,“耕为先,读为上”,提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勤俭持家,埋头苦干,地名中一个个乡土社会朴实无华的道德与法则跃然于心间,代代相传。⊙以开创基业的美好愿景命名▲?延村▲?胡秀庄▲?庆源一个家庭的男子娶妻生子要有自己的房产和家业,这在古代的婺源,则意味着他们要离开大家庭,自己开荒拓田谋取立足之地。在荒草丛林中,经历一番艰辛开拓后,通常或许是在一个黄道吉日,他们也会为新址取名许下美好的愿景。思口镇延村,北宋初建村,村处登高山西麓溪旁,以期嗣续延绵取名延川,亦称延村。秋口镇江村,境内理坑余姓建村,以鱼(余)水(江)相依之兆而名,希望子孙安乐相处。江湾镇胡秀庄,南宋中叶,邻村黄岗山江友雪、江友辉迁到此。该地自古以来山青水秀,土沃粮丰,人们寄于与日月长存,故以“古、月,秀、庄”组合得名。段莘乡庆源,境内庐坑詹姓建村,后夏姓迁入,期幸福如水绵长,故名。紫阳镇彰睦,北宋初,当地香田桥程姓建村于樟树下,初名樟木,后于元代以“彰善敦睦’’改为今,期望邻里和睦。紫阳镇石碧,村处山坞口的小溪旁。北宋末,俞姓始居,为解决用水困难,在村中打井而名义井。南宋初,夏姓迁此后,两姓不和,夏姓逞强改称石壁,意含石壁无水干死鱼(音同俞),后张姓迁入,舍其贬义,公议改称石碧,一名泯恩仇。这一类地名

文档评论(0)

56119079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