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及风险管理分析研发——以三峡库区为例.docVIP

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及风险管理分析研发——以三峡库区为例.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及风险管理分析研发——以三峡库区为例

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及风险管理研究 —以三峡库区为例 张慧 张锦高 (中国地质大学经济学院,武汉 430074) 摘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已成为目前中国地质灾害防治的主战场,对其风险采取有效控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首先分析了三峡库区风险管理过程中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由自然维、经济维、组织维、社会维组成的四维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概念模型,进而确定了区域灾害恢复力评估模型。最后通过对其评估模型中因子的定性分析,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地质灾害 灾害恢复力 风险管理 三峡库区 0 引言 自然灾害是自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口增长,科技与社会进步以及人类对然界与人类社会经济系自然资源利用广度和深度的变化而变化。自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的日益加深,全球各地区的自然灾害成灾次数、经济损失和受灾人口明显增多,自然灾害灾情不断上升,灾害风险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从而减轻灾害地影响和损失已经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2006 年8 月27 日至9 月1 日,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国际减灾会议上,国际灾害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呼吁以综合的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来研究和探讨当今世界的各类自然和人为的风险,进一步强调了风险管理在综合减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工程做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将对发电、防洪、航运等方面将产生重大意义,但是,与此同时由于三峡工程建设对我国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尤其对库区影响更大,使得三峡库区成为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十分三峡库区广大移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其治理工作看作“是关系到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子孙后代的大事,刻不容缓”。Morgan,1992;Hutchinson,1992)进行了风险定义、识别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在滑坡灾害风险评估(Carrara, 1999;Brabb,1984; Chowdhury,1998;Michael-Leiba,2000; Conor,2000)、风险图编制(Anbalagan &Singn,1996; Uromeihy,2000), GIS及遥感技术应用(Mejia,1994;Carrara,1999;John,1999;Piyoosh& Ramesh,2000;Temesgen,2001)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香港地区进行了基于风险的边坡控制管理和环境控制方面的系统研究[70-73],对防止和减少地质灾害的损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对而言,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尚不系统。马宗晋(1993)提出了用灾度表示自然灾害破坏损失规模的看法;高庆华(1991)提出了建立自然灾害评估系统的总体构想;张梁,张业成等(1994)对地质灾害属性特征、风险构成、易损性及其在灾害风险管理中的地位进行了研究;黄润秋等(2000)对在综合地学信息系统上进行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和风险管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刘玉恒(2001)等建立了土坝地质灾害风险计算模型,采用蒙特卡罗法计算了某水库土坝地质风险;:殷坤龙等(2001)研究开发了基于GIS的区域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系统,对全国范围及陕西秦巴山区旬阳地区的滑坡灾害进行了危险性分析、易损性分析和最终的风险评价;汪敏等(2001)用地质灾害分析理论建立了香港和重庆两地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谢全敏(2004)以可靠性理论为基础,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及其治理决策理论方法进行了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风险的脆弱性、恢复力和适应性相关的灾害综合管理和减灾最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已被学术界予以高度重视。在国际减灾十年(IDNDR)活动、国际减灾战略(ISDR)的相继实施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兴起了通过研究灾害脆弱性和恢复力从而控制灾害风险的新一轮热潮。目前国内外对承载体脆弱性的研究较多,但对恢复力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和概念层面,没有较深入的实践性研究。灾害恢复力评估虽然在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和减灾规划中的价值已得到足够重视,但面对“什么因素决定恢复力大小”和“在多大程度上决定恢复力大小”等问题,仍没有较合理的解决方案,也没有较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估模型来进行定量分析。 总之,目前的地质灾害风险研究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①用于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定义及术语很不一致,以致于难以让公众甚至专业人员得到一致的理解;②现有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整;③对工程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研究还未涉及;④地质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研究程度不够深入;⑤无论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模型,还是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模型,以及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模型,其理论方法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文档评论(0)

phl8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