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语选读》PPT
中庸之道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面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那么什么叫作不惑?于丹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同学们,你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四课《中庸之道》。;二、整体感知文本;2、大意感知;探究文本;【明确】
①中庸之道,谈何容易,把握好度并不是件容易一事,连孔子也发出如此沉重感叹。
②中庸之所以会“民鲜久矣”,归根到底,是由于“民”之价值不被统治者重视“久矣”,从伦理学角度,是由于道德的规范性因维护统治者利益过度张扬而民主主体性不被突出“久矣”。孔子核心思想是仁,从“中政”到“中德”,意味着孔子意识到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丰富“中”的内涵。从政治学角度看,“爱人”根本要求是统治者必须考虑到民众的利益与需要,在自己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关系。;2.行
;(2)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4)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6)依据义的标准,从原文找出可交往和不可交往的人,并加以比较。;(7)为什么孔子在提倡“君子”人格时要以“小人”而不是以“乡原”来做陪衬?; 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提到东汉末年有个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讲什么事,他一律就回答“好”。久而久之,别人送他一个“好好先生”的绰号。
唐代有个文学家苏味道,官居相位,处事圆滑,人称“苏模棱”。他对人传授其处世经,叫作“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11.16、13.21章是对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的思想。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厉、猛”等都有“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3.礼;1、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于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2、“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的秩序条理,乐滋润着群体内心和谐与团结力。”(宗白华)
“一个理想的人,一个理想的社会,必须具备乐的精神和礼的精神。”(朱光潜)
3、“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而同化,而乐兴焉。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记》”
;【明确】把握中庸之道关键两个词:秩序与和谐。庸,规律,常也。规律,法则不可变,传统道德不可变,秩序与和谐是自然适行的大准则,也是人类社会适行的大准则,而秩序就是礼的基本精神,和谐就是乐的基本精神。
天体失和,就是“星球大战”;人伦失和,就是社会动乱,就是“文革”,就是战争;身心失和,就是阴阳失调,就是疾病。
; 【问题】我们如今有着比父辈、祖辈丰富得多的物质享受和利益,但我们的生活变得紧张了,机械了,枯燥了,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化,我们该怎么办? ;4、和;2、【问题】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3、【问题】请一位同学解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材料:齐侯至自田,晏子待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 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 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 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4)【问题】说说晏子的“和”与“同”。;【明确】孔子继承和发展了晏子的“和同之辨”思想,主要表现在:第一,孔子立论出发点是君子和小人,而非君与臣,从政治哲学发展为伦理学或处世哲学,更具有普遍性。第二,孔子所谓和而不??作为内涵有两层意思:一,不盲目地附和他人尤其是上级的意见,能提出不的意见,以丰富和发展他人的意见。二,能兼容不同的意见尤其是下级的意见,不求他人意见与自己完全一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城镇燃气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docx VIP
- WS-T 494-2017临床定性免疫检验重要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docx VIP
- 烟花爆竹经营安全培训(2013).ppt VIP
- 急性胰腺炎的护理 急性胰腺炎课件.ppt VIP
- 《初高中化学衔接》课件.ppt VIP
- 宫颈癌的MRI表现与分期.pptx VIP
- 2023年东莞市清溪华晨外国语学校小升初分班考试数学复习题(附答案).pdf VIP
- 奔图PantumP3000说明书.pdf VIP
- 第1课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 中职思想政治高教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ppt
- 初一新生养成教育主题班会.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