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儒学的发展与演变PPT.pptVIP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儒学的发展与演变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儒学的发展与演变PPT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又称《天人三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代表作《春秋繁露》 《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汉书·董仲舒传》“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五·四”时期易白沙在《孔子平议》一文中指出:自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孔子为傀儡,垄断天下思想,使其失去自由”。 汉武帝与董仲舒 (1)继承了殷商以来盛行的天人相通观,提出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以人合天的思想,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服务。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地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繁露·玉杯》)。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 (2)他还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 《汉书·董仲舒传》 )的主张。把封建制度神圣化和凝固化。这是他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历史观。 “道”是封建社会据以存在的根本原理,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天”主要是指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董仲舒认为,封建社会的最高原则是由天决定的,天是永恒不变的,因而按天意建立的封建社会之“道”,也是永恒不变的。 (3)发展了战国以来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创造出全新的“三统说”(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认为朝代的更替依据是“三统”循环。三统者,黑、白、赤。夏、商、周三代分别为黑、白、赤。 汉高祖斩蛇起义:赤帝子斩白帝子。 (3)他还主张大一统学说。董仲舒据《公羊春秋》立说,主张一统。他的所谓一统,就是损抑诸侯,一统乎天子,并使四海“来臣”。因此他要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性三品说:圣人之性,善;中民之性,能善也能恶;斗筲(shao,水桶)之性,难以为善,只能为恶。 董仲舒在继承孟、荀人性论的基础上,融合阴阳家思想,将人之情性纳入天人哲学体系之中,提出了“性善情恶”的命题和初具雏形的“性三品”说。“性善情恶”和“中民之性”不仅使董仲舒的人性论显著区别于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初步解决了孟、荀人性论遗留的问题,而且为他人性理论最终的政治依归——王道教化,提供了理论根据。 (4)提出了三纲五常理论。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之说首见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基义》:“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妇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他还在《春秋繁露·天辨在人》 中说:“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之说首见于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王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儒学的发展与演变 (一) 主讲人:王永平 2011年11月11日 一、先秦儒家 二、两汉经学 三、魏晋南北朝隋唐: 儒学发展的低谷时代 四、宋明理学 “儒”最初是指冠婚丧祭时的司仪,后来成为对学者的尊称,字义是“优” 、“雅”、“和”之意,从“人”,从“需”,指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需。儒字有种意思:其一,即有道之士。《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说:“凡有道术者皆称儒。”其二,《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儒商、儒将、儒者 儒 一、先秦儒家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BC551——BC479年),春秋时代的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名丘,字仲尼。古人习惯于把兄弟排行用伯、仲、季来表示,孔子有个跛(bǒ)子异母兄叫伯尼,孔子排行第二,故字仲尼。子是当时人们的一般尊称。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殷商王族微子启(纣王兄)之弟微仲的后裔。孔子的十世祖弗父何为宋缗公的长子,因让位于弟而声名鹊起,由是“世为宋大夫”。到六代祖孔父嘉曾任宋国大司马,因其妻貌美,被太宰华督看中,借故攻杀而取其妻。其子木金父,带领全家避祸奔鲁。(一说是孔父嘉之曾孙,孔子之祖防叔时始奔鲁)。 孔子的直系祖先 孔子3岁时,父死。10岁左右时,母亲颜徵在病死。19岁时娶宋人亓官氏,不久生子,当时鲁昭公派人送来鲤鱼一条,起名叫孔鲤,字伯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