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散”“飞红”各归其类.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晕散”“飞红”各归其类   从事古陶瓷专业研究人士和收藏爱好者们在解悟、分析与研究不同时代,不同窑系,不同品种制品中,常常会遇到不同时期的各类古陶瓷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部分烧造缺陷,直接会影响到古陶瓷制品的艺术效果、产品质量和成品率,也不可避免地留下某些时代特征,成为鉴定古瓷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阅读古陶瓷专业书籍时,当介绍釉下彩最庞大的品系青花瓷及釉里红瓷时,不时会遇到“晕散”和“飞红”这样的专业术语。初学者也许对此缺乏感性认识,不能对号入座。而内行者,却知其然,而其所以然未予深究。笔者查遍陶瓷词典,只字未见,可能是疏漏所致。陶瓷界往往又将这两种烧造缺陷混淆起来,归为一类,统称为“晕散”,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有必要加以澄清。      一、“晕散”与“飞红”之现象定义      “晕散”是指釉下彩瓷纹饰产生了一种局部边缘地带彩料的浸润、扩散现象,在瓷胎胎骨上形成有如中国水墨画在宣纸上的浸漫现象,或在釉层中的扩散现象,或两者兼有之,造成纹饰相对模糊,轮廓不清,相互渗透。这是青花瓷较常见到的制造缺陷(见图1、2)。   “飞红”是指釉里红瓷中的铜原子,在高温烧造过程中达到熔点后产生的飞逸现象。或逸出釉面,飞散出去,或沉积在釉层中,产生大面积的弥漫现象,也同样造成纹饰轮廓不清,也属烧造缺陷(见图3、4)。      二、“晕散”“飞红”现象的形成机理      (一)“晕散”的形成机理:既有钴料成份性质所致,又有工艺制造过程中的缺陷。一是画师在瓷胎尚未干透的状况下瓷绘,必然会产生洇漫,二是钴料调制含水分多,易洇湿胎体;三是在浸釉、荡釉、吹釉时水分对纹饰的均漫作用;四是瓷坯在窑炉中锻烧时,釉层在高温中呈玻璃相液态,有部分青花钴料熔蚀在釉层中;五是“苏泥勃青”钴料较容易渗透到釉层中。以上几方面的原因,一种或多种因素都会造成青花纹饰的“晕散”现象。金属钻的物理熔点是1490℃,而沸点是3520℃,显然窑室内的温度是达不到挥发程度的。   (二)“飞红”现象产生的机理:众所周知,按照古代陶瓷的工艺条件,釉下彩瓷中最难烧成的是釉里红瓷器。釉里红瓷是用黑色的二氧化铜(CuO2)作颜料在瓷胎上作画。一是要充分掌握窑炉中的气氛,在弱还原气氛中将原来是黑色的二氧化铜脱氧还原烧成红色的铜原子。还原程度充分呈色鲜艳(见图5),还原不充分呈黑红色(见图6)。二是要准确掌握窑内煅烧温度。铜的熔点是1083℃,这显然是窑室内容易达到的,而沸点是2595℃,这显然也要求过高。但铜原子对温度极其敏感,温度曲线区域狭窄,稍过火候,即行挥发,弥漫、扩散到熔融的釉层中去,形成大面积的“飞红”现象(见图7)。“飞红”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弥漫到釉层中去;温度再高即形成气泡,飞离釉面,形成红色的消退,造成纹饰局部的断线、失缺,形成纹饰缺陷。图8是一件著名的釉里红开光“祈雨图”玉壶春瓶,正是过烧形成的局部纹饰失缺。古代没有精准的科学仪器测量,完全靠烧窑把桩师傅,凭传统经验和感觉判断用火照观察窑室温度高低。《陶录》卷一:“瓷器之成,窑火是赖”;卷十:“瓷器固须精造,陶成则全赖火候”,火候对产品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火候不当,使半成品变为次品、废品,导致窑户收入减少,甚至破产。明代陈有年说“若陶事则人所能搏埴为坯耳,及闭陶而锻之,成矶变幻,目不及睹,手不及扶,迨日至启陶,盼之然视器成则喜不成,则有彷徨愁叹而已。”可见何其困难。现代窑炉靠电窑、煤气窑,采用铂(Pt)铑(Rh)热电偶,可精确掌握窑温和还原空气量,烧造铜红釉已非难事,而在元、明早期很难大量烧造铜红釉制品。在古代有关陶瓷著述中对铜红釉赞不绝口,《景德镇陶录《称:“永乐鲜红最贵”,“宣窑以鲜红为宝”。清乾隆皇帝曾在《咏宣窑祭红瓶》诗中咏颂“晕如雨后霁霞飞,出火还加微灸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画翻嗤画是空。”   也许有的读者会质疑文中既然标出了铜的沸点是2595℃,窑温达不到,为什么会挥发呢?道理很浅显,水的沸点是100℃,但水未开之前是否也会部分蒸发呢?液体可流动,温度相对均匀,尚且如此。固体受热后,热分布不均匀,少量挥发是正常现象。尤其铜又是对温度极为敏感的物质,釉里红瓷也有部分会形成“晕散”效应的缺陷机制。但青花钴蓝却很难形成“飞蓝”现象。这就是一般性与特殊性对立的统一。   正因为铜红釉在当时的工艺条件下很难烧成,相对集中在元晚期和明早期,到成化以后,基本断烧,到明嘉靖时代,红色以釉上矾红彩替代。釉里红断烧了一百五六十年,直到清康熙中晚期在督陶官郎廷极的努力下,又恢复了釉里红瓷器的烧制,并加以发扬光大。烧出了鲜如牛血,灿若晚霞的郎窑红瓷(见图9);烧出了珠光宝气,匀净娇妍的祭红瓷(见图10);也创烧出红妆素裹、偶点绿苔、犹如贵妃醉酒般的豇豆红瓷(见图1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