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篇与彭县磁峰窑白瓷.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甫诗篇与彭县磁峰窑白瓷      公元760年左右,生活在成都的诗圣杜甫写了一首题为《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的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一千多年来,这首诗一直吸引着历代研究者和藏家的目光。元代诗人吴莱曾说:“定州让巧薄,邛邑斗轻坚。”到了近现代,以诗圣这首诗为线索,寻找四川古代白瓷窑的活动日趋活跃。从1933年起,成都古董界就争藏一种被称为“大邑白瓷”的盏、碗、盘、钵等器物。1936年当邛崃十方堂窑址惨遭军阀大肆掠挖时,成都附近的琉璃厂窑址也遭军阀疯狂盗挖,当时就曾挖出白瓷碗及残片。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四川省文管会的专家们力图揭开“大邑白瓷”这个千载之谜,借川西文物普查之机,集中在大邑县寻找古代白瓷窑址。找到许多古代白瓷器物及标本,有红胎、褐胎或灰胎白釉瓷(俗称穿白衣服),也有许多白胎施白色化妆土再施乳浊白釉、白度颇似定窑的白瓷,而且,红、褐、灰胎白釉瓷埋在下面地层,白胎白釉瓷埋在同一位置的上面地层。很显然,这是一种在本地区产生和成熟起来的古代白瓷,早在1958年徐鹏章先生就发表了这种看法。         也许因为对诗圣那首诗印象过于深刻,也许由于对寻找“大邑白瓷”过于执着,以致影响了人们的视野,一些十分重要的线索被忽略了,致使专烧白瓷且有很高水平的彭县磁峰窑址的发现被推迟了二十多年。恰恰在这二十多年里,社会的动荡、人口的剧增、乡镇的扩大,尤其是多年的改土造田,使窑址遗存面貌全非,这不能不令人遗憾。   早在1951年就有学者在查阅了古籍记载后写道:彭县“西山有磁峰乡,乡内有普照寺,自汉至唐烧砖瓦器。”可见磁峰乡自古窑业发达。特别值得指出的是:1953年修人民渠时,在彭县城北数公里处的金山古寺附近,出土了一件白瓷碗,上刻:“彭州金城乡窑户牟士良,施碗碟壹料,永充进盏,供献售用,祈愿神明卫护,合家安泰”共33个字。其中“进”为“敬”,“售”为“寿”。这是窑户自己的制品,它明确告知世人此白瓷碗窑户地处彭州金城乡。彭州之名始于唐初,延至明初改为彭县,现又改为彭州市。现在的磁峰镇,唐初至明初曾叫金城乡。也就是说,这个白瓷碗及其文字十分清楚地告诉人们:彭县磁峰镇曾有过类似定窑的白瓷古窑。可惜直到1976年才有专家到磁峰镇调查,1977年试发掘。20世纪70年代调查发掘时所看到的面貌,虽不能跟50年代相媲美,但仍十分壮观。窑址东西长约两公里,南北宽三四百米,窑具、煤渣、瓷片堆积层厚达三四米,农民说如果不是改土造田,根本无法种庄稼。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形成了彭县磁峰窑的一个研究高潮。主要研究者有:陈丽琼、魏达议、冯德安、丁祖春等。他们的研究逐步揭开了彭县磁峰窑的神密面纱,使世人一睹其沉睡近千年的真容(图1)。   彭县磁峰窑创烧于五代至北宋初年,停烧于南宋末到元初,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最为兴盛。其兴盛时期精品的质量,跟定窑几乎相当(图2)。磁峰窑的刻花、印花装饰手法也与定窑有些相似(图3),尤其是凤穿牡丹纹极富装饰艺术特色。不过磁峰窑与定窑还是有着明显区别的:磁峰窑都施化妆土,虽然通体白度与定窑几乎无异,但是不施化妆土的足圈内底部色暗;足圈端面无釉露胎,胎色略显灰;碗心往往粘有石英砂粒,偶见有三或五个支钉痕的盘碗类器物;其透光率大体为定窑的十分之一。这些都是区分二者的要点。不过对于一些瓶类器物,有时还是很难分清的。   磁峰窑的窑炉结构与定窑、耀州窑极为相似,为双烟道馒头窑即马蹄窑。磁峰窑采用匣钵装烧,但它的装烧方式极为特殊,无论正烧还是覆烧,不管单烧还是叠烧,它的器物口沿都不与匣钵接触。因此芒口者甚少,即使包银边器物也有不芒口的(图4)。磁峰窑的支烧物有支钉、支圈、瓷珠、砂粒等,采用砂粒者较多。有趣的是它采用三或五个瓷珠的支烧方法,居然跟山西介休、霍窑相似(图5)。北宋时期磁峰窑还能熟练地使用“火标”(又称“照子”),因此能很好地调控炉温。   究竟磁峰窑白瓷从何而来?细观四川邛窑体系中诸窑的发展历程,晚唐至五代时期,琉璃厂窑、玉堂窑的红、褐、灰胎白釉瓷是磁峰窑白瓷的直接前身。邛窑青釉瓷向磁峰窑白瓷发展到成熟,发生了三大转变:1.釉变浊,由玻璃釉变成乳浊釉;2.釉变白,由灰白乳浊釉变成白色乳浊釉;3.胎变白,由红、褐、灰胎变成白胎,为了更白,普遍采用了化妆土。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又不断与河北、山西各窑交流,从而形成了四川彭县磁峰窑这个宋代白瓷奇葩。   磁峰窑制品品种多、数量大,常见器形有盏、碗、盘、碟、钵、罐等。有些器物的造型颇具特色,如图6所示鸟食罐为双耳,而通常唐宋鸟食罐为单耳(图7)。从收藏角度而言,目前尚无磁峰窑系统藏家,也没有专门的博物馆。目前对磁峰窑白瓷的了解,还仅是窥豹之一斑。   可以说,彭县磁峰窑是人们在寻找诗圣诗中所说唐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