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园瓷话.参透“空白期”瓷艺流清晖.docVIP

甘园瓷话.参透“空白期”瓷艺流清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园瓷话.参透“空白期”瓷艺流清晖   引言      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宫延用瓷开始书写帝王年号款,以后历代官窑都写本朝年号款成为定式,只有明代正统(1436―1449年)、景泰(1450―1458年)、天顺(1457―1464年)三朝未发现官窑款识瓷器,而有断代价值的民窑瓷器也很稀少。因此,这段时期的瓷器面貌浑沌不清,扑朔迷离,陶瓷史学者称之为“空白期”。近些年来,随着海内外陶瓷考古发掘(陆地和水下)的进展,有关“空白期”瓷器的资料逐渐丰富起来,有学者进行过分类、排比研究,初步勾画出“空白期”瓷器的轮廓特征(见王志敏《明初景德镇窑“空白点”瓷》,载《中国陶瓷》1982年第3、4、5期)。但是仍有许多问题混淆不清,也未曾探讨“空白期”瓷画的艺术特征。本文以各大博物馆馆藏和著名收藏家珍藏的陶瓷、考古发掘出土瓷片为素材,结合上世纪80年代以来景德镇陶瓷馆复制元、明初青花瓷研究的成果,包括笔者参与其中的心得体验,分析“空白期”青花瓷的彩绘工艺和艺术特征,兼与元、明初青花瓷装饰作比较研究。      一、明代永乐、宣德和成化官窑青花之彩绘工艺      (一)陶瓷文献中记述的青花彩绘工艺――“设色”、“混水”与“画”、“染”   《江西大志?陶书》《天工开物?陶埏》《殷弘绪关于景德镇的两封信件》《陶冶图编次》等陶瓷文献中都概括性地记述过景德镇使用青料的来源、种类、配制、制作分工以及描绘步骤。《饶州府志》《浮梁县志》《陶说》《景德镇陶录》等都曾作了转录或转述。明嘉靖本《江西大志?陶书》“回青”曰:“回青纯,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加多,则色沉而不亮。每两加石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清亮”(见明王宗沐撰《江西大志》,北京图书馆藏嘉靖本复印本)。一般而言,青花的彩绘技法有官、民窑之分:官窑工致、严谨、细腻,民窑草率、粗放、简练。以上引用文献记述的应是明嘉靖官窑青花彩绘工艺。《陶冶图编次》“圆器青花”云:“画者止学画而不学染,染者止学染而不学画”(见清唐英撰《陶冶图编次》,载《唐英集》,辽沈书社出版),应是清雍正乾隆初期青花彩绘工艺。   嘉靖以前的青花彩绘工艺未见有文献记载。以下结合复制技艺,从成化时期开始上溯到永宣时期讨论相关的工艺。      (二)成化官窑青花之彩绘工艺――钩线、染(料)水   1.细腻的线条――钩线。纹样的轮廓线粗细一致,线条的色调浓淡均匀,运笔没有起笔收笔的变化,表现的纹样颇有装饰味。   2.平匀的填色――染水。纹样中出现平匀、清澄、淡雅的色块,色块内没有交错芜杂的笔痕,并用同一浓度的青料色水分别填在纹样的不同部位。在没有出现“混水”(详见下文)技法前,这时期采用什么技法呢?陶瓷文献虽无记载,但经研究并通过复制达到逼肖的效果验证,应是采用小笔饱蘸一定浓度的青料水触及坯体,让坯体自然吸收,青料水均匀渗化。改变了前期用笔挫锋压在坯体上拓抹,青料水不能自然涸散,导致笔毫带动料色出现的浑浊痕迹。如成化斗彩宝相花纹天字款盖罐(图1,景德镇陶瓷考古所藏,已完成青花部分的半成品),用双钩画宝相花、茎和叶的线条细腻;花瓣内的青料水分为浓淡两个色阶,淡色花瓣料水澄明清澈,料色均匀。这种染(料)水彩绘的微妙变化,逐渐演变为后来的青花“混水”新工艺。      将原作与仿古复制品对照并比较研究,以上陶瓷文献中简述的工艺是在成化官窑的钩线染水法基础上,于正德、嘉靖时期改进形成的“钩线混水法”。混水所用的笔改进为特制混水笔,含料水更饱满,色调层次更丰富。《陶冶图编次》记述的“染”与成化的“染”相比较完全不同,雍正、乾隆的“染”其实就是嘉靖“混水”法的继承和发展,是把景德镇青花行话“混水”改为绘画专业的术语。   《陶冶图编次》中记述的“画”即现代的“钩线”。就是按坯体上的粉本,用青料钩勒线条,表现纹样轮廓或图画中的图像、形态。《江西大志》记述的“设色”、“混水”与《陶冶图编次》的“染”,即现代的“混水”(又称“分水”),就是在轮廓线内或图像上用“混水”法染色。“混水”的方法是:混水前,要预先配制成几种浓淡不同的青料水,将特制的“混水”笔饱含着青料水,用笔锋带动欲滴的水珠轻轻地敷染在纹样上。这种技法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景德镇传统青花独特的艺术语言。      (三)仿古复制明代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瓷之彩绘工艺――钩线、拓料、洗染   关于永、宣青花彩绘工艺,用成化的“染水”和明中期以后的“混水”法无法表现永宣青花效果,显然永宣青花彩绘工艺明中期以后不用而失传了。20世纪80年代初,景德镇陶瓷馆研究人员以仿制元代和明初官窑青花、釉里红为课题,反复试验取得成果,复制品再现了真品的艺术特征。以复制品逼肖的艺术效果可以证明,试验掌握了永宣青花瓷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