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模糊的存在.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男性:模糊的存在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男性:模糊的存在 ——浅析刘呐鸥小说的男性塑造      (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作为中国现代派开创者的刘呐鸥,其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独特的意义,其开创性之一便是男性形象的塑造,小说中的男性大多成为一种模糊的存在,这不仅是对传统男权社会的挑战,也对现代派创作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刘呐鸥;新感觉小说;男性形象;模糊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83-02   Abstract:As Chinese modernist school pathfinder,Liu Naous novel creation has a unique meaning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One of its groundbreakings is the masculine image mold,In the novel male mostly becomes one kind of fuzzy existence。Not only this to traditional male power societys challenge, also has the profound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to the modernist school creation。   Key word:Liu Naou;New feeling novel creation;Masculine image;Fuzzy      作为“新感觉派”小说开风气之先的刘呐鸥,其小说创作虽仅有《都市风景线》等不多的短篇,但在谈到他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时,不能不承认他在形式上的探索和创新要远远大于小说本身的意义,他“第一次用了新异的现代形式来表现东方大都会的城市与人的独特神韵”[1],在当时盛行“脸谱化”、“公式化”的小说界,真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虽有论者认为其作品在“内容上品味不高,价值取向上道德感稀薄”[2],不可否认刘氏小说不能成为道德的风向标,但这并不影响刘呐鸥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开创意义。   我们在对其进行深层文化解读和价值重构时,更应该重视其“现代性”上,重视其真实的反映现代都市小人物的生活上。其中之一便是都市男性形象塑造的创新意义,一反传统男权社会地位的强势话语权,不仅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女士形象,而且将很多男性主人公塑造成一种模糊的存在,这是应该值得我们重视的。然而这并未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拟就这一方面进行探讨。   一   人们重视到了刘呐鸥小说中的都市女性群象,对其有了较多的研究,并将她们与近代都市化联系起来。但对其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却探索较少,其实刘呐鸥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也很有特色,在近代化过程中,可以说是一反传统的男权话语中的男性群像,而大多是模糊的,塑造成一种模糊的存在。在男性主人公身上,普遍存在着一种女性化、被动化、弱化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刘呐鸥小说的男主公形象可归结为同一模式:他通常显得阴柔、无助,他们不像拿得起、放得下的血性男儿模式;他们常常眼泪汪汪,其个性行为让人深感痛借、怜悯;他们都追求过时的诗化、浪漫,而太浪漫、太荒诞、太感伤,他们这种女性化、被动化、弱化的倾向,正代表着一种被制度、被文化、被生活压抑得变形的绅士典型。他们或者隐匿在女性形象的背后,或者在精神上深受女性的影响,都缺少能够左右女性的精神力量,成为模糊的存在者、在场的缺席者。   梁实秋曾经说过,随着时代观念的转变,原本被中国传统社会认为是尊称的绅士,到了民国时期已变成为一个难堪的罪名。不过,在那个时期,就算是由西洋引入来的新派绅士这个称号,对时人来说亦未必是一个好的称呼。以鲁迅为例,在一系列他指骂当时自称或被称为绅士的人物—如梁实秋、徐志摩、李四光、甚至是林语堂—的文章中,绅士这类人物均被他说成是摆臭架子、伪君子、假洋鬼子、丧家狗等,就算被认为是绅士的一种健康精神一“费厄泼赖”(fairplay),鲁迅亦认为不应急于在中国推行。言论影响所及,绅士这个称号亦被不少人认为是一个丑恶的罪名。但在民国时期,绅士并非一个社会阶层,而是一个新的男性形象,它不受阶级的限制,亦没有严格的定义,故容许不同的诊释。尽管如此,绅士在当时上海人心目中被视为摩登的象征,不少男士趋之若鹜。30年代前后的上海是一个追求摩登与时髦的都市,上海男士不单没有抗拒绅士这个形象,而且更是积极追求,这反映在当时的都市文学与传播媒介中。   消费和享乐是30年代都市文学的主色调。大多数的男主人公是有闲阶级的消费者——律师、医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