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谢希德.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师-谢希德

【东方卫视】《大师》系列之 谢希德 上集 1952年的夏天,当谢希德在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的时候,与她青梅竹马的曹天钦也在剑桥毕业了,成为生物化学博士。在这对恋人之间有一个秘密的约定,一起回到已新生的祖国。 1949年,新中国诞生,谢希德就“心情难以自抑,巴不得马上飞回祖国”。那时的她,在校园里照了这张相,相片的背后她写了一行字——在校园中等谁?她在等心中的那个人一起回到祖国。但没有多久,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突然宣布在美国留学的理工科中国学生一概不许回国,最后由李约瑟担保,谢希德才来到了英国,在这里,他们结婚了。新婚是喜悦的,但更重要的,他们马上要从这里秘密回到祖国。谢希德沉浸在对未来幸福和理想的憧憬中。 谢希德1921年出生在福建泉州,父亲谢玉铭是五四时期的中国前辈物理学家,1932年,他在一个令人惊叹的实验中精确测定了氢原子光谱的结构。二十多年后,有人在这个基础上获得了诺贝尔奖。 “中国需要科学”是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常对她说的一句话,但谢希德自幼多病,她在抗战流亡中完成了中学学业,考取了三所大学,却因患股关节结核而只能休学。当时的中国医学界不能治愈结核病,这不仅让她耽搁了四年的学业,更让她从此瘸腿,一生行走艰难。 【采访】 菲律宾中正学院名誉董事长 邵建寅—— 因为她身体不好,所以就形成了她心理的压力,形成了她要跟环境去拼搏,所以她在学校里有非常好的成绩。 养病的谢希德跟着任教于燕京和厦大的父亲在国难中流亡漂泊,空袭的警报声伴随了她流亡的日子,忧患和痛苦中,谢希德在病床上读了四年的自修大学。在那些日子里,能读到曹天钦的来信是谢希德最快乐的事,他们是中学同学。她回忆道:天钦给我的信,除了谈学习情况和对我的关怀外,还有数学的题解,满纸的方程演算,结果病中的谢希德体味到了爱情。 但1952年当谢希德绕道英国,以和曹天钦结婚为由返回祖国时,却遭到了深受她的父亲的反对,父亲谢玉铭给自己的独女写信说:得悉你欲回中国,我感到很不安,我不想让你回到贫穷而落后的中国去。这时的老物理学家因抗战胜利后对当时的内战和腐败而绝望,已于1947年只身漂泊海外,后来他再也没有回到过祖国大陆。 【采访】 邵建寅—— 他在菲二十几年教,非常辛苦,在国内教书没有那么辛苦的,在菲教书一个礼拜上48节课,天天课程排满,他要多赚点钱来安家。 谢希德回国时,已经有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有海外华人不理解,将之称作“洗脑筋”。父亲希望女儿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坚决反对她回国,但谢希德终究回来了,代价是父女从此断绝往来。后来的谢希德对这一时期内心的波折很少提及,只说“自古忠孝难以两全”。 费尽周折的归国路终于迎来了曙光,身后的日不落帝国虽然有种种诱人的条件,却挽留不住我们的赤子之心,这五年的留学经历,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大雁,在寒风萧瑟万木凋零的严冬不得不离开家园,如今春回大地,我要振翅飞回祖国故园,去耕耘,去奋斗。 回国后,曹天钦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所,筹建中国人自己的生化实验室。谢希德来到复旦大学,担任物理系和数学系的基础教学,因当年的结核病落下腿疾,双腿不能弯曲,谢希德只能站着上课,她说“坐着讲课会影响讲课气氛”。 【采访】 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 王迅—— 上谢先生的课,就是脑袋里好像一张张彩色的图出来了,上光学课的感觉是非常形象生动。 王迅是谢希德回国后最早的学生,他清晰地记得,50年代前期的大学教材多是用苏联的,谢希德则都是自己编写,为了不让学生忙于笔记而忽略听课的思考,她总是每堂课前人生一份地把讲义发给学生。 【采访】 王迅—— 她一直是非常努力地上各种各样的课,凡是没有人上的课她去开,我们四年大学里面,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她开过好多好多课了,她临产以前就在家里写讲义。 光学、力学、理论力学、量子力学、固体力学,谢希德开出了一门门课程,上她的课“及格”就是“不及格”,是要重教考的,得了个“中”才算刚刚及格。但另一方面,谢希德又将自己的学生看作是年轻的同事,科研的合作者。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迫切地需要用科学技术改变自己的落后,在那个向科学进军的年代里,谢希德全身心地响应国家号召,“迅速把世界科学最先进成就介绍进来,快速补足短缺而急需的门类” 。 1956年,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在北京大学成立,由北大的黄昆和复旦的谢希德共同主持,培养半导体人才。 【采访】 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 叶令—— 后来在我们国家当中,半导体的许多中坚力量、人才都是那个时候北大那个班出来的。 半导体技术是二战后诞生的新科技,推动祖国的半导体学科就是当年谢希德回国的最大动力。 【采访】 王迅—— 在那个时候,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这三个领域是作为重点考虑发展的领导领域,电子设备的小型化是要靠半导体,这个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你要发展电子计算机,这个也要靠半导体的。 两年后的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