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大学修身在正其心PPT.pptx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修身在正其心PPT

《大学》“修身在正其心”章精读二0一五年一月六日内容提要:一、“心不在焉”的涵义二、如何理解“正心”三、“正心”与修齐治平的关系“修身”在“正其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程子:“身有所忿懥”,身,当作心。《中庸》首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心不在焉”的涵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朱子: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思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是身不得其修的表现吗?《礼记?正义》孔颖达: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者,此言修身之本,必在正心。若心之不正,身亦不修。若心之不在,视听与食,不觉知也。是心为身本,修身必在于正心也。思考:“心不在焉”,是“心之不正”吗?二、如何理解“正心” (阳明)王阳明论“正心”“修身”《大学古本序》:“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正心只是诚意工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传习录》119条守衡问:“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工夫只是格物修齐治平,只诚意尽矣。又有正心之功,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何也”?先生曰:“此要自思得之,知此则知未发之中矣”。守衡再三请。曰:“为学工夫有浅深,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然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书所谓‘无有作好作恶’,方是本体。所以说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诚意工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心不在焉”是“正心”功夫“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省略一个“心”字, “身有所忿懥,则(心)不得其正”。那么,正心就是无“所”与“能”的对立。一般,视则有所视,听则有所听,此为“在”,著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无所视、无所听,其实是化“所”为“能”,此谓“心不在焉”。“心不在焉”是“正心”功夫,所谓“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心不在焉”之“在” ——“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不是“心”自身不存在,而是心不著在视听等感觉上,正如“正心”不是动词+宾语)反之与性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立心之大体,舍耳目之小体。《大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反之)《中庸》: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性之)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 “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正心”不是“动词+宾语”的结构“正心”不是一个抽象的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从“不正”到“正”的过程,决不像把将要倾倒的物体扶正那么简单 。(否则,何必说“意诚而后心正”?)从始位上说,如果心不正,正心之功夫从不正之心体发出,又如何能正心?从终位上说,如果不把将要实现的“正”先给立起来,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正”,如何能让心归于正?“正心”是孟子所谓“反身而诚”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阳明:“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 “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总结:正心功夫实现“万物一体之仁”,这才是“复其体”,修齐治平等以下条目,均是此“体”之发用,不是离开心体向外去修、齐、治、平。“正”与“中”《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与“中”相对的是“倚”;与“正”相对的是“辟”。《大学》“齐家在修其身”章: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三、“正心”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大学》与《中庸》《大学》“修身”章强调不能有“所”,如同 《中庸》全篇反复强调“不显”:“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性)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离性即非道,同样,《大学》之修、齐、治、平都不能离开心体而向外。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有“所”即有对,“能”与“所”之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