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必修3第3课文科班正式版PPT
陆
九
渊;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①佛教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时,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加上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2.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①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②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尊道、礼佛、崇儒。
③随着佛、道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正统地位,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③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运动);理学的发展;四、理学的主要内容; 主要思想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 主要思想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主要思想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朱熹《家训》 朱熹以弘扬理学为己任,力主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内容的道德修养,注重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
倡导家庭亲睦:父母对子女要“慈”、“教”。子女对父母要“孝”。夫妻关系要和睦。兄弟之间要友爱。 倡导人际和谐: “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长”。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倡导重德修身:“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 朱熹《家训》指出每个人在家庭中应尽的道德责任和相应的角色义务,构建了彼此关怀、相亲和睦的理想家庭图景。;3.影响:
(1)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建统治。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奠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形成“朱子学”学派)
(4)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高考真题】(2010·上海单科9)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解析:C,宋代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所以选C。;【典型题例】(2010·青岛高三统一检测)最近有人在网上发表了《程朱理学流毒无穷》一文,认为中国最大的悲哀在于出现了朱熹和二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评论着眼于程朱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B. 此说法有失偏颇,没有辩证地客观评价程朱思想
C. 我们应批判地继承程朱理学思想
D.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不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解析:D,如何评价程朱理学呢?正确的态度是应该看到它的积极作用,也应当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对待传统文化应当采取扬弃的态度,即批判地继承。作者认为程朱理学流毒无穷,只看到了其消极影响,没有看到其积极作用。所以D项是错误的。; 五、陆王心学;阅读下列材料,概括陆九渊思想的主要内容:;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王阳明《传习录》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传习录》
;2.陆王心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栏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标).doc
- 2024北京一零一中初二(下)期中物理及答案.docx
- 跨学科实践活动09+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教学课件+设计(人教版2024).pptx VIP
- 2024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答案.pptx VIP
- 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清单80条PPT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pptx VIP
- 外研社新一代大学英语(基础篇)综合教程B2U4 iExplore 2.pptx VIP
- 3-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中英对白剧本.pdf VIP
- 202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必背1000题题库及答案.docx VIP
- 计算小达人3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pptx
- 初始过程能力研究计划.xls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