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莱比锡的“798”
作为艺术重镇,莱比锡在德国、乃至在欧洲艺术发展史上均享有可算是名至实归的一席之地。古典音乐名家辈出,巴赫在此地的托马斯教堂担任乐师长达27年,亦是他创作的巅峰时期。其后之大名如门德尔松、舒曼夫妇、瓦格纳数不胜数。音乐如此,造型艺术也并不逊色。莱比锡造型艺术博物馆收藏颇丰,藏有罗丹、鲁本斯等大师的作品,兼有两位本地艺术家的大部分作品,一位是象征主义大师马克斯?克林格(1857年出生于莱比锡),另一位是“德国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艺术批评家Heinz Berggruen语)马克斯?贝克曼(1884年出生于莱比锡),此外原东德时期亦有著名的“莱比锡画派”,延续至今,发展成为享誉国际的“新莱比锡画派”。
盛名之下,其实相符,此言用来形容当代莱比锡造型艺术风景,并不为过。今年1月与朋友造访莱比锡当代艺术工作坊“棉纺厂”,盖因其前身为莱比锡棉纺织工厂所在厂区而得其名,颇类北京“798”艺术村得名之由来。然而名字虽相似,旨趣却大异。莱比锡棉纺工业起源于近130年前,直到一战以前一直是欧洲大陆规模最大的棉纺工业基地。厂房占地10余公顷,整个工业区除厂房以外,包括工人居住区、工人休闲菜园、幼儿园、托儿所以及休闲娱乐体育卫生设施等应有尽有,饭馆酒肆商店自然也是题中之意,俨然是城中之城。难能可贵的是,该区朴实的生活原生态至今保存运转完好,相比之下,“798”面貌全非,全然一幅繁华商业图景,令人徒生今夕何夕之叹。
莱比锡棉纺厂于1990年两德统一以后仍然开工了一段时间,起初是由一西德资本家收购,自1992年起生产规模日益萎缩,至1993年8月完全停产。当时,有眼光的艺术家,其中也包括Neo Rauch(“新莱比锡画派”享有国际声誉的当代德国代表画家之一)发现了此地因其高大敞亮、自然光线充足而特别适合于作为画室画廊的特殊价值(一如美国纽约苏霍区令画家与艺术家趋之若鹜的Loft),目前已有超过上百位艺术家在此地拥有画室,十几家艺廊入驻,常年展出旗下艺术家最新作品。同时,同样有眼光的投资商也发现了这块宝地,倾资将厂房内部机械及装备逐渐拆除,改建成适合艺术家进行创作的空间。这样的环境也因而不同于近两年继全然商业化的“798”之后崛起的“草场地”艺术村。“草场地”颇有后起之秀之势,其规划赖艾未未及其他艺术家们匠心独运,新则新矣,一幢幢青砖灰墙的小楼如平头碉堡般平地而起,以迷魂阵形式整齐划一地排列开去,想来是要造出“秦砖汉瓦”的气势,粗看之下虽属厚重,颇令人生压抑之感。况且与周边自然环境完全异化脱离开来,未及离开“草场地”艺术作坊区,城镇化郊区农民的民居扑面而来,生硬地凸显出前者的造作与虚幻。
一、莱比锡棉纺厂艺术工作坊印象
而莱比锡棉纺厂艺术工作坊确是与其周边环境共荣共生的。去的那天,天气相当糟糕,连日阴湿,气温大多仍在零下,年前多日积雪未化,本应是洁白的雪,已经变成了稀脏的乌黑雪堆,东一撮西一团地散布在路旁道边,正是莱比锡典型的令人无比沮丧的一月天气。我与朋友下了有轨电车,在莱比锡Plagwitz区(前工业区)冷清的路上走着,路旁时时有大片废弃的空地出现,有人居住的建筑多为东德时期典型的丑陋板式楼房,许多建筑年久失修,外墙倾颓破败,没有框的门洞、窗洞有如巨大的诡异的眼,时时处处向你乜斜着瞧过来。我们谈到历史建筑维修的问题,朋友认为时间的痕迹是无法人工修复的,承载着东德历史的这些废墟,因而有着无法替代的美。国内许多地方热衷于仿古建筑,以为有了历史的传承,不过是痴人说梦。这番话有如醍醐灌顶,从此令我对莱比锡外城的破旧工业风貌刮目相看。
一个普通的入口,令人依稀联想得出这里以前有过大门,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电影先驱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最早期的电影《下工》,一分钟的短片,总共只有一个镜头,镜头里的工厂大门实在就是眼前的实景,遥想当年,放工铃响,工人鱼贯而出,或步行或骑车四散离去,一百多年过去,物质实体的存在反而凸显出人的缺席。入口处的时钟指向一点差一分,这样一个时间,暗示了谁或是什么的不在场?接下来在厂区的其他地方还发现了几个时钟,均是停留在令人无法破解的时间,比如十点过十分,难道某一个留驻的具体的时间点也是一种坚决的历史叙事吗?
厂区里十分冷清,没有“798”的熙来攘往,没有“草场地”的威严做派,冷清得近乎孤寂。进门左手是厂区唯一的咖啡馆,然而它不叫咖啡馆,它仍称自己为“食堂”,一种令人感动的粗朴。右边是一个大型的艺术原料商场,里边从画布、颜料、水彩到石膏、木料、各色画纸画笔应有尽有。整个建筑是典型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红砖工业厂房的外观,没有任何附加的建筑或是新添的元素,只是保持了原建筑的整齐清洁(当然内部空间已经过维修)。厂区入口处不远有一座高大的烟囱,还是100多年前所建,原样维持完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