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国山水画的思想性
中国山水画从人物画的衬景发展到独立成科,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它起源于战国之前,魏晋南北朝时因为社会玄学之风兴起,追求“魏晋风骨”的晋人寄情山水之间,山水画才得到了滋孕,及至隋唐时才终于从人物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科。之后,经过五代、宋元明清以及当代的大师们的传承与开拓,创造了许多优秀技法和经典画作以及丰富完善的画理画论,构筑了一个博大精深,庞大繁杂的中国山水画体系,成为独具中国审美特色的艺术体系。
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实际上一直裹挟于中国的文化、道德、审美等观念变迁之中,对于山水审美价值的认识,中国人也经过了一个从崇拜、仰视、平视、俯视和最终为我所用的过程。在远古时期,人类关于山水的观念,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信仰――由对自然的不理解而对山水产生神秘莫测而生成的崇拜与敬畏。故此,人们刻画山水神灵的形象多用于祭祝或瞻仰。这时的人们只是依附于山水,仰视并深深地敬畏和崇拜山水,认为山水是神仙和鬼怪的居处,那时并没有出现直接描绘山水本体的作品。像鬼谷子、商山四皓等隐士们身上的神秘和怪诞光环,就是最好的证明。而最终哲学发展尤其是“魏晋风度”(他们还发明了“卧游”的方式)的肯定决定了中国人对山水的欣赏和审美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在畅游山水中,人们领略了其中的美,然后经过文人学士的升华,最终形成了完全不同于西方风景画的中国山水画体系。
因此,中国山水画的思想性自然和中国文化、哲学、历史、人文思想等几个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应该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山水画的思想性体现在“扩展生活空间”上。生活空间是由生活方式所决定的。梳理古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外乎三种:一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碌碌终生;二是出世入仕,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三是隐居于名山大川之中,“享天地之精华,采日月之灵光”,做一个不受束缚的自由自在的人。当然,最常见的为第一或第二者,而纯粹意义上的第三者几乎没有,“诸葛亮躬耕南阳,非喜爱农耕,是待价而沽也”。不过,中国人历来是浪漫的民族,是想象力十分丰富的民族,是热爱理想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民族。因此,无论哪一种生活方式,在中国人尤其是士大夫心中始终郁结着一个情结:悠悠于天地之间,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但是因为实际操作的艰难,他们只好寄托于诗歌、绘画来抒发这种情感,满足这种愿望。山水画实际成为满足古代文人的这种审美渴求和精神愿望,以达到了现实中不能达到的效果。
中国的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它不是写实的艺术,而是糅杂了画家丰富的情感,多采取现实中不可能的俯仰视角式的构图,甚至把各种名山大川的特点综合起来构筑心中的山水。比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虽然画的是富春江初秋的景色,但却夹带了许多画家本人的认识以及创造;而《清明上河图》更是采取了一种实际无法达到的视角,将北宋汴梁繁华的景象尽收眼底。
这样的山水画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晋宋时期的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道:“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丢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素以远映,则昆仑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千年以后,画家百代,然而山水画的这一“扩展生活空间”思想准则却千古不移。
第二、山水画的思想性体现在“意境”上。意境是极中国特色的审美词汇,是文学艺术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江南的春光灿烂的景况烘托得如在眼前,颇有意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是点出了物象和人生哲理的相同之处,也颇具情趣。意境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意境,有深有浅,有高有低,忌直而尚曲,喜爱多层次而忌讳“直奔主题”。言不尽之意,说不尽之话,诗外有诗,画中有画。它和中国的文化、思想、人文乃至人的思维习惯、审美情趣紧紧相扣合,能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比如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但溪水中的蝌蚪却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画中的内涵。意境更强调自我。中国画在发展初期就脱离了写实,强调“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重在表现画家的自我感受和性情追求,在画中营造一种高洁的意境。明代唐之契说:“若使无题,则或意境两栖,而四时朝暮,风雨晦冥,直任笔之所致耳”。清代石涛更是直呼:“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
意境也是一种情感,寂寥、空阔、放达、空灵、隐逸等在中国山水画中大量存在。比如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营造了一种空阔萧条的氛围;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塑造了一种恢弘大气的震撼之情;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给人一种隐逸空旷的悲壮。而长安画派开创者赵望云先生的许多山水画作表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