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丰骨劲 笔短意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貌丰骨劲 笔短意长   在清代书法作伪(包括代笔)中,刘墉书法可能是伪品较多的书家之一,但关于他书法辨伪文章却十分罕见,笔者借《收藏界》的一角,来谈谈这个难题。   刘墉(1720-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诚人。乾隆辛未(1751年)进士,授编修,历任安徽、江苏直隶学政,吏部尚书,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后赐太子太保,谥文清。他博通经史、诗文,善楷书、行书和草书,尤以小楷、行书的成就最高,在清代书坛享有盛誉,与翁方纲、威亲王永理、铁保合称为清中期“四大书家”,被人们推为清代帖学之集大成者。由于他显赫的政治地位和高深的艺术造诣,求书之人络绎不绝,其作品的润格也很高。在供不应求和利益的驱使下,作伪、代笔之书应运而生,并充斥市场,如何辨伪?以下几点可供读者参考:         一、要掌握好刘墉书法的笔法、师承和结体      笔法,就是有顿挫、有规律地用毛笔划、顿出的点、线、皴的具体表现方法,如中锋、侧锋、回锋、顺锋、逆锋、偏锋、圆转、方折等不同的笔法。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笔法还在不断地丰富,如人物画的“十八描”(铁线描、游丝描和兰叶描等)和“二十四皴”(如斧劈皴、披麻皴、牛毛皴等),以及点、攒、擢、剔等新笔法。一个书画家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笔法特点或习惯,一个假手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全部学会它,并做到天衣无缝,那是不可能的,即使临摹那些很工整的绘画和楷书,虽有表面的形似,但还会出现板滞,缺少灵气、神韵的弊端。书法则会出现笔划不符,或笔划与笔划的牵丝处或飞白处不准、失真等问题。至于那些草书,则是无法临摹的,所以笔法是假手最难突破的一关。鉴定刘墉的书法也是如此。刘墉的书法,师法古人,但他学古人不追求外表的形似,而注重于运笔之法,自称“本不求似,迹遂无一笔似”。他写字起笔喜用藏锋,欲右先左,欲下先上,在逆锋折回后再行笔。使所书之字,含而不露,转折处用倒卧的偃笔作折锋,以示厚劲的骨力。笔划柔和饱满,又内含刚劲,犹如绵里藏针。用墨凝重,并兼施干墨,做到枯润互映,拙中见巧。结字中心紧凑,一角放宽,形成黑白相间、疏密有致的特色。其书貌丰肥而厚,貌似苏轼,故有人讥为“墨猪”。然仔细琢磨,所聆之词,完全与事实不符,其所误之处是没有看到刘书内蕴。细品他的书法,其用笔无钝滞之弊,笔划飞动有神,提按富有变化,轻重匀称得宜,恰到好处。这种刚柔相济,貌丰骨劲的风骨,一般书家是达不到的。他所作的传世的楷书、行书、草书(真迹),集中反映了这种特点。      此外,刘墉书法较有创意,因为帖学到了乾隆年间,随着弘历帝对赵孟?\书体的提倡,圆腴、丰润的赵体取代纤弱疏秀的董字,并演变为方正、光洁、端庄的“馆阁体”。这种书体的弊端是千人一面,千字一律,缺乏个性,防碍书法艺术的发展。刘墉具有创意的书风,无疑是对清代朝野奉为金科玉律“馆阁体”的一种挑战。总之,刘墉之书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这是有目共睹的。为广大读者学习之便,以下按楷书、行书、草书分别叙述:   楷书。刘墉的楷书,世传的有两种,其一是小真楷书。《艺舟双楫》评:“近世小真书,以诸成(刘墉)为第一。”又说刘墉的小楷书,法钟繇、颜真卿,“小真书妙品下”。从传世之作看,刘墉的中晚年的小楷书,运笔洁净,颇讲究结构和笔法的变化,与当时流传的方整均齐的馆阁体不同,代表作有刘墉《小楷书扇面》,款署“嘉庆丙辰秋八月廿又四日,书于久安室,石庵居士”,刘墉时年78岁(1796年)。但有的鉴定家认为,他的“进御”小楷书大多非亲笔,而是清内廷“如意馆”代书。其二,楷书主要以赵孟?\端丽圆润的书风为根基,后又从颜真卿、苏轼中吸收营养,最后形成敦厚平和、劲力内聚的楷书风格。笔法圆润敦厚,线条粗细得宜,颇有节奏感,书风学赵、苏、颜而又有自我。      行书。刘墉的行书,水平最高,传世作品也最多。论其师承,初学赵孟?\,后学董其昌,上溯至苏轼、颜真卿以及魏碑等,他把元赵孟?\的圆润,明董其昌的生拙,宋苏东坡的丰肥,唐颜真卿的浑厚融于一体,故看不出他的字具体学某家,最后形成貌丰骨劲、结体严谨、笔短意长、墨色浓重而沉郁、富有“静”趣的艺术风格。正如《松轩随笔》所言:“刘文清(刘墉)书,初从松雪入,中午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又云:“本朝书法,当以王文安、刘文清为最,王犹依傍古人,刘则厚而能脱,入乎古人”,可谓评之中肯。代表作有故宫博物院藏刘墉《行书七绝二首诗轴》和上海博物馆藏《行书帖轴》等。该二书貌丰骨劲,笔短意长,墨浓势厚,具有雍容端庄的风骨,不愧为刘书的精心之作。   草书。传世极少,据《中国书画》记载,刘墉“行草宗智永,摹《淳化阁帖》中的各家”,如苏轼、王羲之等。现代著名书家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石庵出于香光(董其昌)……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范围者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