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原始陶艺的装饰之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中国原始陶艺的装饰之美   一、中国陶艺的发生      从人类学视角来看,陶器产生于满足人类农耕生产方式下定居生活的需要。从1962年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出土的陶器与陶器残片来看,中国陶器的起源可以上溯至八千年前,换言之,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已有大量的陶器生产。陶器是人类真正的发明创造,是人类利用水、火、土,改变自然界物质的化学成分,创造出的自然界中从未有过的全新物品。原始社会史学家摩尔根把陶器的发明和使用,看做人类社会从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随着制陶工艺的不断成熟、矿物染料制取工艺的掌握与运用、窑温条件的不断改善,对于陶器的表面装饰工艺也由最初十分简单的绳纹、印纹、划刻纹向彩绘装饰方向发展。安志敏在1979年第5期《考古》上发表的《裴李岗、磁山和仰韶――试论中原新石器文化的渊源和发展》一文指出,磁山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大部分都是素面陶器,但在172号灰坑内发现了红绘彩陶残片,这可以看做是中国彩陶文化发展的先声。   几乎与磁山文化同时期发展起来的老官台文化,应是中国彩陶文化主要的源起点之一。老官台文化分布于陕西、甘肃渭河和泾水流域等。如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的老官台复原后的陶器近200余件,其中彩陶就接近50件。出土陶器均为手制,器型较为简单,有圆底钵、三足圆底钵、三足圆底盆、圆底碗等。部分彩陶钵的沿口处绘有一圈红色宽带纹,宽带纹至底部多满绘交叉线条所形成的渔网纹;部分圆底钵或圆底碗,在腹部会有几何线条样装饰。老官台彩陶多为夹砂陶质,夹杂有不多见的泥质彩陶,表现出彩陶早期的发展状态。   总体来说,中国早期彩陶多为手制;器型较为简单;色彩较为单一,红色矿物颜料的提炼与制取尚处于发展初期,色彩稍显灰暗;陶土没有经过仔细过滤,含有杂质;因没有经过反复的揉泥过程,制作的陶器韧度尚不够。这一现象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才有较大的突破,有了制陶工艺的专门分工,甚至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专业陶工,由此中国的彩陶文化在磁山文化与老观台文化的基础上,进入到了繁盛发达的另一阶段:仰韶文化期彩陶及随后发展起来的马家窑文化期彩陶。      二、中国原始陶器的器型      中国原始陶器的器型除了一小部分作为明器而加工制作以外,大部分陶器都是作为生活或是生产工具而加工制作,因此,型制的形成就与生产与生活需要密切相关。在生活用具中按照其使用功能又可以分为水器、饮食器、储藏器、烹饪器等。从审美角度而言,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特别富有装饰性的彩陶器皿应是水器中的尖底瓶、炊煮器中的鼎与鼎及盛储器中的彩陶罐。      尖底瓶与背壶   尖底瓶与背壶都属于水器的范畴,水器主要用于汲水及盛水之用。因此,水器的设计特点应适应于生活需要,便于汲水、水的运输及水的安放。在汲水器中,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红陶小口尖底瓶(图1)较有代表性。该尖底瓶于1972年陕西省临潼县姜寨出土,高54厘米,口径6.5厘米。为了方便汲水及安放,根据力学的平衡原理,该瓶设计成小口、长腹、尖底的造型,两侧系绳的耳环,也是安装于腹部稍下侧的地方,这就使瓶子在装水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自身的重心不断变化,使瓶口处始终处于进水的状态。装满水以后,因瓶底为尖底,所以特别适于将瓶子插入松软的土地上,便于瓶子的安放。这种尖底瓶捧持时为了增加摩擦力,而在肩、腹部印刻简单的绳纹,未加彩绘。从出土的尖底瓶来看,一般尖底瓶都很少,甚至不加彩绘,而具有彩绘的装饰手法的尖底瓶目前发现的有两件,一件是在宝鸡北首岭出土,器型与上述尖底瓶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在瓶肩部绘有简单的三角形带状纹;另外一件是1971年甘肃省吕家坪出土的马家窑类型旋涡纹彩陶尖底瓶,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满身彩绘黑色旋涡状纹饰,异常优美。   作为强调运输功能的水器以山东大汶口文化中的背壶(图2)最为典型。该壶敞口、收脖颈、深圆腹,瓶体一侧拍平,拍平侧两端分别装有两个变长系耳,便于穿绳。整个造型既便于装水,又使水不易溅出,另外运输过程中,扁平侧水壶紧贴人体背部,使运输过程中更加舒适、省力。整个造型敦厚稳重,充满稳健之美。      鼎与鼎   鼎与鼎属于炊煮器。鼎是最早出现的炊煮器之一,以后的青铜鼎最初就是模仿陶鼎造型而做。河南裴李岗及磁山文化中都有原始陶鼎的出土,早期出土的鼎实际源自三足深腹圆底钵,是在圆底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屈家岭文化出土的陶鼎,具有了三足鼎的造型特征与审美特点。该鼎沿口光滑整齐、半圆形深腹、三个扁形足有力地支撑着器身。使整个鼎的造型既有利于作为炊煮器的使用,又显现出孔武有力的审美特点,实用与审美实现完美结合。   鼎(图3)是由最初带把手的水器演化而来,具有炊煮与储藏功能,一器多用。鼎前有鸟喙状流口,颈腹部横跨绳结式把手,长滚圆形器身,饱满的空三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