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奇寅 中国花鸟画家等
●点评:王奇寅的花鸟画,已经从传统画法中那种较为机械地再现自然界花鸟形态的套子中冲破出来,而融入了西方水彩画的构图及表现技法。此幅《清音》,生动地描绘了冬日荷塘一隅,一只小鸟在萧瑟的寒风中低吟,作品鲜明地融进了画家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的思考。 王奇寅,字颂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当代美术》主编,中国画百家之一,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海安人大代表、政协常委、政切、书画会常务副会长、 书画院副院长。
地址:江苏省海安人民中路49号
邮编:226600
电话:0513―8851121
传真:0513―8160789
手机
守望传统的海归画家宋唯原
梅墨生
来从未听说过宋唯原这个名
字。但是,我却听说过宋筱明这个人。画界名流总是偶尔提到他,提到他时,大多神态里生起几分敬服。如今艺术圈,当面恭维你的未必是朋友。朋友大多当面直言,背后赞誉你。而不是朋友的朋友则反是。可是,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来到这个大都市,只要听到人们议论宋筱明,绝大多数是佩服的口气,而且可以感觉到是发之内心的。无论是从李少文、史国良、王镛等先生之口,还是从陈平、田黎明诸兄之口,我都听到过对宋筱明的称赞。特别是友李老十生前更是多次推许,那神情里除了羡佩,还有淡淡浓浓的思念。
我是一个外人。因为我不出生在北京,是一个外地人,外地人。还因为我不是美院毕业,既无什么师生干系,也无同窗之谊,没有入圈也没入围。便是同好雅聚的“槐阴诗社”成员,我也不是,尽管我与渚社友大都熟稔(王镛、李老十、陈平、宋筱明)。而在旅居加拿大圈中,更没有我,因为我是十足的中国土著。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便知道了宋筱明这个人,并且读过他的诗,见过他的印和画。他在出国几年后,艺术圈子并未忘记他,他的口碑是一个:有才!
正因为我是外人,所以我还能相对冷静地作“客观”。那时,老十兄几次说,等筱明回来介绍你们认识,我的心里,也就默默地结了一个缘。记得老十在世时,史国良(如今释慧)回国,还曾一起去他府上拜访。我那时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从小地方初来北京,好奇心重,友人提携去见名人,一般不拒绝,当然也有例外。在当时,我心目中的画界“出海”大名人主要有:袁运生、陈逸飞、丁绍光、陈丹青、史国良。宋筱明的名气比他们小,是后知道的。去见史国良,他自然也提到了宋筱明,看来我当时够孤陋寡闻,其实,在圈内,他的知名度也颇高。
如今,陈、丁二位我仍不得而识,但袁、陈、史诸兄已算熟识了,而宋筱明竟成了“哥们”。
这个缘,种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却结在21世纪初。要感谢并非画界却是画界友人的刘心宇兄,是他把筱明兄引到了寒舍。很快,我们成了朋友,因为谈得拢。我总觉得,我与筱明总有某些性情相通处,他的直率、放旷、倔强、单纯,特别是那种对艺术的真与做人少世故,让我觉得亲切,可以轻轻松松地相处,了无挂碍,绝假纯真,大概这即是缘吧。还有一层原因就是,筱明大体上属于“信而好右”的人,虽曾游历海外十余年,仍是故国情怀,所谓文化情节在中国,在传统,便也话题相契。
近些年,我愈来愈发现一个现象:国内的画界同行,大多主张创新和时尚,甚者,更心仪国际化;而海归派(筱明算不算“海归派”?大体可算吧)则不然,他们经历了欧风美雨之后,大多是落叶归根,更加信奉了中国的、本土的、民族的或传统的东西,而对国际化抱有保留性意见。袁运生和陈丹青先生即如此,如果我未记错的话。便是往来东西之间的徐冰,其间的魂灵也系在中华。袁先生之推崇汉唐,犹陈先生之顶礼宋元,有时我也真替国画界“惭愧”,惭愧于画国画的人反倒是“数典忘祖”的多。不知不觉间,我这个爱画国画的人与诸位交往多起来,尽管我不谙油画。其实,类似的现象自上世纪上半叶即出现了,而且不限于艺术界,在学术界如:陈寅恪、钱钟书等人亦概然。这或许是颇耐人寻味的。
宋筱明之喜好传统,决不是表面化。他的骨子里浸透的,我以为真正地是中国文化。他不仅绘画植根传统,才能全面,山水、人物、花鸟兼能,而且写意、工笔、水墨、重彩并擅,此外,书法、篆刻、诗词、京剧、古琴等艺,他均有造诣,且不止于一般性的涉猎。因为我不懂京剧,更不懂音乐,虽然曾听过他清唱和弹奏,但无法置喙,不敢赞一辞。至于他的诗词我十几年前读过几首,很佩服。他的篆刻风格在汉人与明人间,以古朴奇崛为宝。我虽不擅此道,还可欣赏,以为那功力非常人可及。筱明的书法,感觉甚好,大体上属画家字,烂漫淋漓,不矜细节而大处着眼,不见来路,不名一家,而其气息沛然浑沦,有一种脱落风度,一似其为人。
筱明归国后,少作早年的工笔人物画,多作山水、花鸟的写意。山水渊源于石涛,花鸟则依稀于苦禅,而皆有自己的风貌。其山水取苦瓜和尚纵放淋漓,而增益其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