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管复生――萧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卫管复生――萧娴      当代书家萧娴曾被康有为、于右任等人誉为“继卫夫人、管道升之后又一位有历史影响力的女书家”。是一位集碑学大成,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书法大家。   萧娴(1902年-1997年),字稚秋,号蜕阁,又号枕琴室主,贵州贵阳人,后定居南京,与林散之、胡小石、高二适并称为“金陵四家”。曾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江苏省政协委员、中国书协名誉理事、江苏省书协顾问、南京市书协名誉主席等职。   萧娴的父亲萧铁珊工诗文,善书画,好戏剧,为“南社”社员,曾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良好的家庭环境,加上本人极高的艺术天分,使得萧娴在诗书画印及音乐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诗集《劫余草》传世。她又好在读书写字之余弹琴养性,有时甚至抚琴而睡,所以起斋馆名“枕琴室”。而她的书法更是集碑学大成,雄冠古今。在24岁时就被于右任等人赠与“大书家”的称号。   萧娴从小随父萧铁珊学习书法,先临邓石如篆书,后习《散氏盘》、《石鼓文》,并旁涉《史晨》、《张迁》、《郑文公》等汉魏碑刻。这为她以后形成雄浑豪迈、古朴凝练的个人书法风格奠定了基础。13岁时为人题写丈二对联,字大如斗,被誉为“粤海神童”。又由于与父同出入南社,故人又称“南社小友”,名重一时。二十岁,全家迁于上海。康有为在见到其十三岁时临写的《散氏盘》铭文后题诗赞曰:“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雄。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坫坛。”并收其为入室弟子。此后,在康有为的指导下,她潜心研习魏碑,并钻研碑学名著《广艺舟双楫》,在理论上提高自己的认识。而在与当时云集在沪的众位艺术大师,及国学名家的交流中,萧娴开阔了眼界,她晚年回忆这段时光时说:“如斯者凡三年,书艺更进。”      24岁时萧娴离开了上海,从此开始了她颠沛流离的生活,广州、香港、重庆、成都、广元、兰州等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的生活丰富了她的阅历,培养了她不屈不挠,勇于面对生活的个性,也使她的书法透露出一种老辣雄强之气。1946年萧娴来到南京,并在解放后定居于此。在和林散之、陈大羽等人的切磋与研究中,她的书法得到了新的突破,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1981年,萧娴在江苏美术馆举办书展,充分展现了她的艺术成就,历时一月盛况不衰。这次书展也是建国以来江苏省最盛大、历时最长、观众最多的书展之一。   萧娴认为,“楷书是从篆隶而来。篆是圆笔,隶是方笔,圆笔方笔都掌握到了,不论改写楷书、行书或草书都不难掌握了”。她的书法,以“三石一盘”为主要取法对象《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散氏盘》。加上对康有为和胡小石书法的理解与消化(见图1、图2),形成了自身外放内敛、大气磅礴、骨力遒劲、气息高古的特点。与康有为相比没有那种“烂草绳”的感觉,在结字用笔上比康有为更为精到,更有骨力;而与胡小石相比,体式又更为开阔,气势也比胡小石更为开张。她这种善于取诸家之长的学习方法,使她能跳出师门,自成一派。历来,有多少大师的弟子成为他们的书奴?又有多少能跳出来呢?沙孟海谈到自己为何能跳出“吴门”自成一体时说:“我学老师,学的是他的气势。”他是不为师门所囿的一代宗师,萧娴也是。   萧娴的书法风格与其性情和品格是分不开的。她虽为女子但性情却十分豪迈。曾自己割去长辫,以明反封建之志。又曾因看不惯父亲的挚友、南社名士刘季平的所为,写诗怒斥他。而她为国为民的高尚品格更是令人称道。她15岁就参加宋庆龄组织的护法救国名家书画义卖,得孙中山嘉奖。1949年她又把儿子、儿媳、女儿、弟弟送去参军卫国,自己也不辞辛劳,办扫盲识字班。这样的性情和品格加上她的学书道路,使她的字中充满了雄强开阔的“伟丈夫”气,从而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碑学巨匠。   作品欣赏:   图3,此为晚年临写的《石鼓文》,用笔老辣,骨力遒劲,又富书卷气。   图4,此隶书作品中,她把隶书的一波三折简化为平直的笔画,把蚕头燕尾也尽量的泯去,结字外拓,用笔老到。      图5,为其87岁所作的代表作。写碑派书法最难有书卷气,但此作在章法和用笔上较多地采用了胡小石写魏碑的方法,特别是“览”和“器”等字尤为明显。所以通篇气息高古,富有书卷气。但与胡相比又更显畅达。   图6,是她88岁时所作,比前一幅更多取法《石门铭》,用笔老辣,气势开阔,给人以雄强振奋之感。有康有为重、拙、大的特点,但没有康的如“烂草绳”的笔画。   图7,此作作于89岁,比从前作品更显老辣雄浑,洒脱自然,真是浑然天成,越老越壮。 4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