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上海的曲艺
老上海的曲艺 追根溯源 从小热昏、文明戏到独脚戏 20世纪初,在上海老城隍庙一带出现了一种叫“小热昏”的民间艺术。演唱者一个人站在板凳上,旁边竹子支架上放着一只装着梨膏糖的木箱。艺人敲小锣和竹板进行演唱,并以此来兜售止咳梨膏糖。内容大多是滑稽的小段或新闻和故事,时常讥刺时弊,讽喻世道,倒也幽默泼辣。为免“祸从口出”,自称为“小热昏” 。 20世纪一十年代文明戏在上海流行,文明戏中有不少滑稽片断。独脚戏就是在文明戏、民间街头演出的小热昏以及唱新闻、隔壁戏、苏滩等说唱形式的影响、孕育、融合下逐渐形成的。 独脚戏的形成与王无能有直接关系。王无能(1893-1933)原名念祖,江苏苏州人,初为上海笑舞台文明戏丑角演员,擅长“马夹滑稽”。1920年前后,有一次他应邀去演堂会,单独一人进行滑稽表演,大受欢迎,此后经常作类似的演出。因为一人起多种角色,故而取名独脚戏。后来他邀表演古彩戏法的钱无量做下手,两人搭档表演,但仍旧称为独脚戏。 随王无能之后,又有江笑笑、鲍乐乐以及刘春山、盛呆呆等相继而出,他们的演唱形式大同小异,独脚戏这一独具特色的曲艺形式已告形成。 独脚戏、踱觉戏、搭棚戏和滑稽三大家 20年代,独脚戏有王无能、江笑笑、刘春山鼎足而立,人称滑稽三大家。他们各具特色,各擅胜场。 王无能出道最早,资格最老,艺术最精,影响最大,同行尊他为滑稽鼻祖,故称为“老牌滑稽”。他上场装扮很特别,穿一件用裙子布料做的纱马褂,镂空、无领,四周缀以银鼠图案。他的代表作有《各地堂倌》、《哭妙根笃爷》、《宁波空城计》等。 江笑笑(1901-1946),浙江杭州人,初为文明戏演员。他擅长说唱各种滑稽故事和小调,方言极佳,以说见长,善放噱头,表演中常带傻、憨表情,俗称“呆派”。他曾自称为“踱觉戏”。他非常注意从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经常触及时弊,故有“社会滑稽”之称。他与鲍乐乐长期合作,代表作有《清和桥》、《水果笑话》、《火烧豆腐店》等。 刘春山(1902-1942),上海宝山人。年幼时在上海城隍庙梨膏糖店做学徒,后来摆过馄饨摊,唱过浦东说书。1928年“下海”,与盛呆呆搭档,以“搭棚戏”为号召。他以唱见长,以快口著称,并善于即兴表演,经常根据报纸新闻迅速编成段子演唱,故被称为“潮流滑稽”。代表作有《一百零八将》、《游码头》等。 独脚戏风靡申城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独脚戏进入了兴盛时期。 抗战爆发后,上海成为孤岛,出现畸形繁荣局面,为独脚戏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另外,演出场地有了改善与扩大,大世界、新世界、永安公司天韵楼等大型游乐场专门辟有曲艺场子,演出评弹、独脚戏等。当时,上海民间电台又纷纷兴起,达五十多家之多,电台播送独脚戏节目数量很大,有的全天专播独脚戏。此外还有咖啡馆、舞厅、酒楼及各类堂会的演出。 由于独脚戏演出市场十分红火,吸引了各方人士参与到这一行业中来,队伍有了很大的扩充。一个方面是原来从事文明戏、戏曲等工作人员转到滑稽这一行来。30年代,他们把趣剧浓缩为独脚戏演出,如《阿福上生意》等。独脚戏还吸引了许多年轻的爱好者,他们从迷恋到下海,成为独脚戏的生力军,他们年轻,有闯劲,除了演出独脚戏原曲目外,往往有所创造。那时,上海独脚戏发展到100多档。 这一时期除了对20年代初创的一些曲目不断进行加工,另一方面是根据现实生活创作的新曲目层出不穷。如袁一灵的《金陵塔》以唱为主,朱翔飞表演的《滑稽投军别窑》。而朱翔飞编演的《七十二家房客》反映了三四十年代都市下层人物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艰难情景。???? 多彩的表演形式 说,包括叙述故事、角色对白、饶口令等。 学,指学说各地方言。 做,指虚拟性表演,包括脸部表情,手势、动作等。 唱,指学唱各种南腔北调。 鲜明的艺术特点 强烈的喜剧色彩和娱乐性 巧妙的语言艺术 广采杂糅,一人多角,跳进跳出,表现形式灵活 南腔北调兼容并包,有很大的容涵力和很强的可塑性???? 曲调 叙事类:《梨膏糖调》、《四季调》、《无锡景调》、《五音联弹》、《大陆板》等。 用于欢快、热闹场面:《莲花落调》、《打斋饭》、《节节高》、《马灯调》、《杨柳青》等。 用于争论的:《银绞丝》、《手扶栏杆调、《花鼓调》、《来富山歌》等。 用于悲伤情绪的:《烟花女子告阴状》、《小孤孀》、《苏武牧羊》、《五更相思》等。 建国后,还有一些创作的曲调成为独脚戏常用曲调,如《仿鼓调》、《快乐曲》、《全工地》等。 伴奏 独脚戏的音乐伴奏在发展中有个由简到繁的过程。 脚戏形成初期,大多由上下手互相以口技或敲击木鱼、三巧板作伴奏,少数由下手操二胡伴奏。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都由唱者自击木鱼或三巧板,搭档操二胡伴奏,也出现过用“梵华铃”(小提琴)伴奏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进入电台直至建国初期,则采用由二胡、琵琶、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