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那奇特的口吃
如果说口吃算作一种病,那我就是一个口吃患者。这个病是怎么来的,没人知道。上溯三代,没听说过哪位先人有这种经历。其中一种说法是这样的。村上有个大队干部严重口吃,人称“和尚”。我们都管他叫“和尚大爷”。他每天在大街上招摇过市的时候,后面都会跟着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一边哄笑一边学他的口吃。气得“和尚大爷”跳脚骂这帮孩子:“滚……滚滚蛋!”他越这样,孩子们就越高兴,学得更凶。一年之后,只有一个孩子完全学成了。这个自学成材的孩子就是我!那时我才五六岁,许多细节都忘记了,从大人们的讲述中才懵懵懂懂想起好像有这么回事。这个故事似乎可以说明: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聪明,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我一直以为自己只是说话速度快,偶尔打奔儿而已。平时跟别人对话,也没觉得是个毛病。直到上学以后才发现这个毛病大了。有一次,老师让我念一篇课文,我站起来耗了半天,一个字都念不出来。老师很奇怪,以为我跟他较劲,我不念就不让我坐下,双方一直对峙了十分钟,他才无可奈何地服输:“你不念算了,我让别人念。”现在回忆起来,当时应该是恐惧心理作祟,生怕自己口吃,越怕口吃就越不敢念,越不敢念就越暗示自己口吃。时间一长,暗示越来越强烈。
初中时,报纸上打广告,卖一种叫做“口吃矫正仪”的东西。我兴冲冲地把广告拿回家给父亲看,说我想买一个试试。父亲也觉得很好,不管好不好使,死马当成活马医吧。后来,中间好像出了一个什么岔头,这件事就搁下了。后来再看到那则广告,却已经没有了购买的心情,总有恍如隔世之感。似乎自己跟一个美丽的前景擦肩而过。其实,口吃又不是能直接切除的东西,一个矫正仪怎么能治好呢?
我也并不是总在口吃。比如,有一次,我和一个与我有同样毛病的同学去找老师请教问题。到了老师的宿舍,这家伙磕磕巴巴,嘴里像含了个石头,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个子丑寅卯。把我急得直想揍他,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怎么就说不清呢?我忽然想到,自己口吃的时候,别人是不是也像现在的我一样替口吃者着急?我赌气让他住嘴,自己叭叭叭叭,三下五除二讲了个明明白白。我话音一落,老师惊呆了,同学惊呆了,连我自己也有点吃惊。看来,没有天生的口吃者,只要忘记了口吃的语境,任何人都能获得表达的自由和畅快。
等我长大以后,事实越来越证明确实如此。大学期间,我到一个文友那里做客,正好他们在举办文学讲座,而当时被邀请来讲话的作家有事爽约了。文友急得抓耳挠腮,后来他打量了我一下,突然有了主意:“你是师大文学社的主编,就以主编的身份和我们座谈一下呗!”救场如救火,我已经没有退路,于是被文友推到了黑压压的数百人面前!具体讲了什么我记不得了,但是我把双手放在胸口上发誓:那天我确实一点没打奔儿,据说条理还很清晰。
有句话叫“吕端大事不糊涂”。对于我这个口吃患者来说,越是在大事来临的时候,越能显示出镇静来。单位搞竞聘,我要上台发表演讲,所有的人都替我捏了一把汗,有的甚至说,你把讲稿交别人代念一下得了,没人挑你这个理。我心里暗暗发笑。结果,我上台以后,很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演讲。底下掌声一片。一个同事偷偷问我:“你平时的口吃是不是装出来的?要不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反差?”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是神赐予的吗?在我来说,这只是一种习惯而已,平时口吃,是个习惯,大事的时候,要保证自己的风度,也是个习惯。
有人问我,你怎么能保持这么好的心态?大多数人都是讳疾忌医,非常讨厌别人谈自己的缺陷。我倒觉得,一个有缺陷的人,是值得信赖的,他会自觉不自觉地通过其他形式,比如善良和真诚,来弥补缺陷;那些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人反而值得警惕。再说,如果你不把它当成缺陷,而只是当成一种现象,就完全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打量自己。一个朋友甚至还为我分析出口吃的不同种类。他打了个比方:喊“常老师”的时候,某某(另一个口吃患者)是这样的??“常……,常……,常老师!”喊出这一个“常”字非常费劲。而我则是“常常常常老师”,像机关枪似的吐出一串“常”字!朋友描述得太形象了,把我逗得哈哈大笑。
如今,我依然经常口吃,它在我身上,已经安之若素。
□编辑朱小钧
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