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夏文钱略说
西夏文钱是以党项羌族文字为主体钱文的货币,它是我国货币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的铸行开创了中国少数民族历史铸币的先河,丰富了东方钱币文化内容。深入探讨西夏文钱币的相关问题,对研究西夏文字使用、书法艺术、货币制度以及破解西夏之谜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西夏文钱的种类及资料
迄今所见,西夏文钱有“福圣宝钱”、“大安宝钱”、“贞观宝钱”、“人庆宝钱”、“正德宝钱”、“乾宝钱”、“天庆宝钱”共七种。
“福圣宝钱”铸于西夏毅宗谅诈福圣承道年间(1053-1056年)。红铜质。汉文直译“福圣宝钱”。行书,旋读,光背,小平钱。有阔字阔轮、狭字阔轮、狭字平背、细字、细字背广廓、细字背狭穿、斜字、广穿、狭穿、面圆穿、背错范圆穿、背星纹等版式。一般钱径2.3~2.5厘米,穿宽0.5~0.6厘米,廓厚0.06~0.1厘米,重3.5~5克。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宁夏、甘肃、内蒙古中西部和陕西、青海北部偶有出土,存世极罕,通常出土仅见一两枚,最多一次当为1987年内蒙古乌审旗陶利窖藏出土过7枚。旧谱所录大钱,因文字有误,实属臆造。
“大安宝钱”铸于西夏惠宗秉常大安年间(1075-1085年)。红铜质。汉文直译为“大安宝钱”。行书,旋读,光背,亦有背月纹、背竖纹、背直纹。小平钱。今见有背月纹样钱、背月纹厚重型、背粗月纹、背细月纹、背上直纹、背左竖纹、正字、扁字大离廓、扁字、扁字“宝”离廓、斜字、斜字移范、细字细廓、狭字、昂“宝”、粗字昂“大”、俯字等版式版别。一般钱径2.25~2.55厘米、穿宽0.5~0.7厘米,廓厚0.07~0.2厘米,重3~5.6克之间。近二十年来,在我国东起赤峰、通辽,西至内蒙古额济纳旗,南达西安,北到吉林的一些地方偶有发现。在寥若晨星的西夏文钱中,当属发现最早,存世较多的一种。旧谱所录折二钱,因文字有误,当属伪品。
“贞观宝钱”铸于西夏崇宗乾顺贞观年间(1101-1113年)。红铜质。汉文直译为“贞观宝钱”。楷书亦有行书,旋读,光背。小平钱。有广穿、狭轮平背、背阔轮、粗字、细字等版式。一般钱径2.4~2.72厘米,重3.8~6.4克之间。近年来,在内蒙古、宁夏和甘肃等地有出土。存世量当在十枚以上。
“正德宝钱”铸于西夏崇宗乾顺正德年间(1127-1134年)。铜质,汉文直译为“正德宝钱”。楷书,旋读,光背,生坑,折二钱。1999年在宁夏灵武(西夏灵州故地)磁窑堡(西夏灵武古瓷窑遗址)出土的西夏窖藏钱币中首次发现。此钱制作精美,文字清晰,锈色斑驳,红绿锈间杂,西夏钱风范明显,迄今仅见,当属试铸性质,是西夏文钱第一大珍。
“人庆宝钱”铸于西夏仁宗仁孝人庆年间(1144-1148年)。铜质。汉文直译为“人庆宝钱”。楷书,旋读,光背,小平钱。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发现的新品,迄今仅见。宁夏地区出土。著录于华光普《中国古钱目录》1996年版。
“乾宝钱”铸于西夏仁宗仁孝乾年间(1170-1193年)。红铜质。汉文直译为“乾宝钱”。楷书,旋读,光背,小平钱。有离廓隔轮、离廓斜“宝”、轮廓狭字、接廓斜“宝”、粗字隔轮、细字隔轮等版式。一般钱径2.1~2.4厘米,穿宽0.5~0.62厘米,廓厚0.1~0.2厘米,重3.6~6克之间。在宁夏、甘肃、陕北和内蒙古地区偶有出土。存世量与“天庆宝钱”基本等同。此钱因制作精美而倍受泉界藏家的珍爱。
“天庆宝钱”铸于西夏桓宗纯天庆年间(1194-1206年)。红铜质。汉文直译为“天庆宝钱”。楷书,旋读,光背,亦有背星纹,小平钱。有粗字、细字、背星纹、广穿、广穿隔轮、接廓连轮、天字离轮、狭穿、狭穿大样、背上星纹等版式版别。一般钱径2.3~2.45厘米,穿宽0.55~0.65厘米,厚0.12~0.16厘米,重3.7~5.5克之间。最早著录于《古泉汇》一书。近年来,在宁夏、甘肃、陕北、内蒙古中西部偶见出土。存世量较“福圣宝钱”多,比“大安宝钱”少。制作普遍精美。
二、西夏文钱的发现与解读
西夏文钱的铸行是以西夏文字的广泛使用为前提的。西夏文字是党项羌族用以记事的文字。据《宋史?夏国传》记载,公元1036年(西夏广运3年),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译之,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正,类八分,而划多重复,又若符篆,教国人用以记事。次年,元昊将新制蕃字定为国字,规定:西夏国内官署行文一律要用西夏文,国内通用语言要用西夏语言。并设立了蕃字、汉字两院,汉习正、草,蕃兼篆、隶,汉文掌中国往来表奏,中书汉字,旁以国书并列;蕃书掌西蕃、回鹘、张掖、交河一切文字,并以新制国字,仍以各国蕃字副之。还建立学校,教蕃字,强力普及西夏语言文字,并铸行了西夏文钱。西夏后期,统治者一改尚兵黩武的习惯。推行文治,重教兴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