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面罩的由来与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面罩的由来与发展   “面罩”是我国古代贵族丧葬时常采用的随葬之物,又称为“瞑目”。在不同时期对“面罩”的称谓有所不同,如西周时称之为“瞑目”、汉代时称之为“覆面”,而今日则通称其“面罩”或“面具”。而“面罩”的使用在各个年代,根据使用的身份及文化习俗等差异,其所采用的材质也各有不同。除漆器、琥珀、木质、陶质、丝质等材质外,当属少数“国君”入殓时采用的玉质“面罩”最为显赫。   以玉来随葬要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此后历代有所增益,并各有特点。到了西周时期葬玉有了很大发展,并且有了比较完善的葬玉制度。葬玉发展到汉代达到了顶峰,种类有玉衣、玉晗、玉握、九窍塞、玉枕、玄璧和镶玉棺等。曹魏时期,魏文帝(曹丕)明令禁止用“珠襦玉匣”之后,葬玉的使用才有所收敛,玉面罩由此逐渐消失。      新石器时代就存在玉殓葬,但目前玉瞑目尚未发现。到了西周时期,首次出现了完整人面形象的殓玉,即玉瞑目。它是战国瞑目和汉代“玉塞九窍”及玉衣的先河,如西周中期周原出土的玉面罩(图1)。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国君缀玉面罩(图2),1组,142件颗,出于墓主人头部共14件,计有额、眉、眼、耳、鼻、腮、胡、嘴、下颚共九种。均用青玉制成,原为浅冰青色或深冰青色,受沁后大部分呈黄白色与灰白色。其中眉、耳、胡、下颚用旧玉改制。玉片的穿孔除少数透穿于正面外,大多数穿孔都在背面,且分别透穿于侧面。仿自男人面部器官形状的厚玉片,与四十四件三角形、梯形与三叉形薄玉片及六十八颗小颗红色玛瑙珠组合联缀成人的面部形象。象征人面器官的玉片摆放在中部。外侧环绕两周各为二十二件玉片所组成的脸部轮廓,内侧的一周以三角形片为主,外侧的一周为梯形片或三叉形片。几乎每件玉片下面都有一至三颗小红色玛瑙管形珠,显然是将玉片联缀于面部上的时候用来打结,以固定其位的。这些玉片除象征下颚的玉璜之外,绝大多数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成的。部分玉片还残留着原玉器的局部纹样(内侧一周有六片,外侧一周有八片),有些玉片改制时对纹样主体进行了精心保留。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出土的玉面罩(图3)覆面由四十八块形制各异的玉片组成。面部自上而下有额、眉、目、鼻、耳、脸颊、口、腮,共二十四件,周围辅以一圈带齿的梯形缀片,亦为二十四件。面部玉片均有纹饰,额角为虎形纹,回首,曲腿蹲踞。额为人龙合体纹,眉为勾连纹,耳、颊、腮、口均为不同的几何纹。纹饰多以双阴线琢刻。鼻的两侧、背有小穿孔,其余皆为正背穿孔。出土于墓主面部。   由此可以看出缀玉面罩在西周时期开始出现,到西周晚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基本的定式。根据《仪礼?士丧礼》的记载,在先秦的丧葬仪式中,要用丝织品制成的“瞑目”(也称为“覆面”)和“掩”(也叫“裹首”)来包裹死者的头脸部位,考古发掘中,丝织物做的覆面不见了,所缀的玉片却依然存在。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能够见到的缀玉面罩。               东周时期。据《墨子?节葬下》记载“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玑比乎身。”该时期墓葬尚未发现使用玉衣的现象,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玉衣还未出现。但这一时期玉瞑目已有所简化,如江苏省苏州市浒关镇大真山东周墓出土的玉面罩(图4)。此玉覆面一套共八件。虎形玉饰两件,形制大小相同,体扁平,单面纹,是用一块玉料雕琢两面,然后从中间剖开,故两件能合为一体。虎作伏卧状,垂首,拱背,屈足,卷尾,首、尾各有一穿。虎身饰浅浮雕的蟠虺纹,脊背饰重环纹。头、尾和腹部边缘饰扭丝纹,爪上浮雕细小的鳞片。均有残裂。玉瑗两件,形制大小相同,亦系用一块玉料从中间剖开制成。单面纹,体薄,上面对称有两个穿孔。正面饰九个浅浮雕蟠虺纹。龙首大眼圆耳。长鼻上卷。内外廓均饰扭丝纹。均残。玉拱形饰三件,呈拱形瓦状,素面,为眼罩、鼻罩。玉玲一件,长方形,中间束腰,两面均有纹饰,两端饰兽面纹,卷眉,长鼻,突目,咧嘴,束腰边缘饰斜线纹。出土这套玉覆面墓的墓主人为春秋晚期吴国第一代王寿梦,这样一套完整的玉覆面在江南一带是第一次发现。此套玉覆面虽然受到晋国玉饰的影响,但是用拱形饰分别代表眼、鼻,从而打破了中原玉覆面的平面格局,创造了更为生动的立体效果,并且简洁明了地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汉代玉瞑目已发展到了极致,开始向“玉塞九窍”和玉衣迈进了。这一时期既是我国玉器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时期,也是殓玉发展的鼎盛时期。   西汉前期是玉衣发展的早期,玉衣的构件还不完备,有的只有头部、双手、双足几部分,有的仅是这几个部分的玉片。这一时期,尽管出土过玉衣,但多数已被扰乱,都不完整,无法了解其形制。直至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中山靖王刘胜死时使用的金缕玉衣(它于1968年河北满城西汉墓中出土)保存完整,是我国考古工作者第一次发现的成套玉衣,使我们得以窥其全貌。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的金缕玉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