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
预习:
1、第二段追忆了与文与可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性格?
2、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侧面反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这与文章主旨有何关联?
3、文章题目既然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 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历代著名墨竹图;郑板桥墨竹图;齐白石
; 题 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 题 解: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 检查预习,读准下列蓝色字的音:
与可以书遗余( )
近语士大夫( )
萃( ) 寒梢( ) 笔砚( )
斤斧何曾赦箨龙( ) 喷饭( )
畴昔( );课文朗读;全 文 结 构;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把你在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 其它重点掌握词语;指出下列语句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现象; “为”的意义和用法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余为徐州
4、而予以为有道者
5、吾将以为袜;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乃见其所欲画者
1、乃见其所欲画者
2、岂独得其意
3、而予亦悔其随之;“然” “以”“之”的意义和用法;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足相蹑于其门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5、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6、吾将以为袜
7、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8、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9、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0、轮扁,斫轮者也
11、岂复有竹乎:
12、世岂有万尺竹哉?;1、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3、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4、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5、?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6、袜材当萃于子矣。
7、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仔细阅读,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侧重于阐发“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创作思想,还是追述与文与可的深厚友谊?
2、文章主旨写理还是写情?
3、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文中记叙了与文与可的哪些事件,分别说明了文与可的什么个性?
3、文章第一节描绘了那幅画,其用意何在?
4、文章题目既然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侧面反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这与文章主旨有何关联?;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通过阅读苏文,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启迪和教益?;再 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做香囊(课件)-三年级上册劳动.pptx VIP
- 新思路大学英语基础教程第一册.docx VIP
- 2025年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11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5年【合成氨工艺】考题(含答案) .docx VIP
- 重庆市人民小学四年级数学竞赛试卷及答案_学科竞赛.pdf VIP
- PC(装配式)结构施工监理实施细则.doc VIP
- 民警心理健康辅导课件.pptx VIP
- 考古与文物 讲座7-2元、明、清时期的瓷器.ppt VIP
- 考古与文物 讲座6-3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作伪与辨伪.ppt VIP
- 期末综合题训练-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含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