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蕴含七千年工艺的精雕瑰宝
象牙从古至今都是我国人民喜爱的、推崇的吉祥物。象牙光泽柔和,细腻温润,是贵重的特种工艺品制作材料。中国象牙雕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清代中期陆续形成了荇干个相对集中的中心生产地,主要以广州、苏州、北京为代表。各个中心生产地之问既在题材和形式上保持着各地的风格特色,同时又互相渗透,在技术上有交流。在本文中杨伯达先生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宫廷牙雕资料,从这些记载有助于藏家们了解相关地方牙雕的情况。
牙雕沿革
最早的象牙雕刻遗物是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象牙阴刻双乌朝阳饰件、象牙雕圆形器和象牙雕鸟首饰器等(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1期)。这标志此时南北各地先民已掌握了定的造型技术,并能够表达自己的美感意识。
牙骨雕刻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各自不同的发展前景。考古资料证明,牙雕远远优越于骨雕,二者向两极分化,分道扬镳。殷墟出土的牙雕制品以妇好墓出土的三件象牙把杯最为精美。一对夔?杯,通体雕刻花纹四段并镶以绿松石片。此外,还有牙梳、牙筒等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说明商代牙雕已初具规模,我国古代牙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便形成于彼时。至今为止,尚未出土过精美的西周牙雕。洛阳市中州路2415号东周墓出土的一把佩剑牙鞘用整块象牙雕成,饰有极细的蟠螭纹,是东周时期的牙雕精品(殷玮璋《商周骨牙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pp.449―450,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由于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化,黄河、长江流域的野象南迁,象牙来源主要依靠西南地区或从海外进口,于是象牙成为价格高昂的珍贵材料,犀、象、金、玉并称,由帝王垄断独享。春秋时代,“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礼记?玉藻第十三》,见《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p254,总D1482,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战国时代,“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象床之直千金”(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卷十,齐(策)三:“孟尝君出行国至楚”。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5月版,上册,p385),汉制,“天子…冬 则……以象牙为火笼,笼上皆散华文”(晋-葛洪集《西京杂记》,卷一,p1。汲古阁本,无刊印年代,与宋-李庸《洛阳名园记》合订),后赵石季龙做象牙扇(晋?陆?《邺中记》,《四库全书》,史部,载记类):南朝时以象牙做笔管,并镂人物、花鸟、诗词(参见刘万航《象牙工艺》,《故宫月刊》,二十,p119),唐代牙雕有笏、簪导(《日唐书》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五,《舆服》,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p1931:《新唐书》卷二十四,志第十四,《车服》,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p520),日本正?}院收藏的唐代牙雕有:棋子、琴拨、牙笏、刀柄、尺、律管等,有的尚加雕镂茜色,如北?}庋藏的“红牙拨镂尺”、“绿牙拨镂尺”(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1984年第36回正?}院展》,彩图9)十分精美。宋代牙雕工艺有了较大进展,雕成二重象牙球,皆可转动,称为“鬼功球”,可能是宋内府文思院所制(明?曹昭撰、王佐补《新增格古要论》,《珍宝论》,卷之六,p10“鬼功球”。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而欣赏性的、偶像性的牙雕则于明代方迟迟出现,早于明代者尚未得见。(编者按:本文撰于1993年之前)
明代牙雕
明代牙雕依然是官、民有别,御用牙雕由御用监设厂雕造(刘若愚《酌中志》,卷三十六,“内府衙门执掌?御用监”。《丛书集成初编》收。上海,商务印书局,1925年)。现存明宫廷牙雕极少,如牙雕五山蟠龙笔架(参见《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十一?竹木牙角器》,彩图87。定为嘉靖至隆庆年间作品,似嫌晚)即其例,此件原为清宫旧藏,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由二龙蟠绕于露出波涛的五座山崖。这种波涛五山至清演变为江崖海水,袍服以此为图案,成为定制。该象牙笔架表面微黄,有排列较为规则的横向断裂纹,蟠龙是明代早期的标准样式。从象牙皮色、裂纹特征及龙的样式判断,应属明早期御用监所制,当是永乐或宣德帝御用之物。既然明代帝后所用牙雕由御用监监制,明历朝理应持续生产,不致间断,但其制品大多泯灭,未能流传下来,所以,我们无法说明明代宫廷牙雕的发展和演变。
因缺乏考古发掘出土的明代民间牙雕标准器及有准确纪年的牙雕制品,故也难以确切地说明其历史沿革。目前只能参酌明代雕刻艺术及工艺美术的时代风格,联系牙雕本身的题材、刻工、表色与断裂等现况做一概括的说明。
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的情况,可将明代象牙雕刻工艺暂且划分为两期。以洪武至弘治(1368―1505年)为前期,自正德至崇祯(1506―1644年)为后期。明代前期牙雕传世品已寥寥无几,如香港关善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