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田野上抒写历史的女人
世界上很多人了解中国是从陶瓷开始的,以至于陶瓷(CHINA)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尤其是欧洲许多国家,把拥有中国陶瓷看成高贵身份的象征。
中国早在8000年前便发明了制陶技术,是世界上最先烧造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然而奇怪的是,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中国却还没有一本像样的《中国陶瓷史》,近代流行在世界上的有关中国陶瓷方面的书籍大多数是欧洲人写的,上世纪30年代左右日本则成了研究中国陶瓷的中心。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的遗憾。
值得欣慰的是,这一空白如今已经被中国人自己填上了。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有关方面便开始组织撰写陶瓷方面的书,陕西也出版了一系列的研究报告和书籍,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作者正是禚振西教授。2008年8月的一天,我来到了研究耀州窑的专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西北大学客座教授、耀州窑研究会名誉会长、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禚振西先生的家中。
被誉为20世纪陕西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和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耀州窑遗址,位于陕西铜川市黄堡镇南侧,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唐代,这里就开始建窑烧瓷,宋代达到鼎盛时期,元末明初停烧,前后历经800多年。目前,已在原窑址上建起了一个规模宏大的耀州窑博物馆。这是目前我国挖掘面积最大、出土文物最多、工艺流程合理、序列化最强的古代陶瓷遗址,也是世界陶瓷遗址发掘之最。这一切都和禚振西先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禚振西先生可是个大忙人,她基本上不住在西安,而是住在和她的生命息息相关的陶都――铜川市。那里是她事业起步的地方,也是她创造辉煌的地方。猛一见她我有些吃惊,一是没有想到是位女士,二是没有想到她已经70多岁了,不过她的心理年龄和精神状态非常年轻,身体也非常好,说起话来滔滔不绝。
禚先生是名副其实的“名人”,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百科探秘》栏目都作过她的访谈节目,中央电视台《俗说文化》栏目还分4集介绍了她和古陶瓷,2007年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在陕西连续作了7场“寻宝”节目,她是在陕西聘请的两位专家之一。陕西卫视《天下宝物》也连续作了4期节目,系统介绍了她和陕西耀州瓷。其他还有许多电视台争相采访她,快成电视明星了。
不过对这些看起来很“风光”的事情她似乎并不太在意,大部分节目她自己都没有看过,连光盘也没有,一来没有时间,二来她对这种“名”早就淡漠了。她的目标,就是要再多出几本陶瓷方面的研究报告和书籍,给后人再留下一些东西。她的爱人杜葆仁先生也是陕西省考古所的研究员,夫妻二人曾在耀州窑遗址共同发掘了十几年,丈夫积劳成疾,因病去世。他在临终前专门对她交代:“但凡有条件的话,无论如何要把书出版出来。”她将这一份沉重的嘱托放在心的最深处。
考古工作者写书,可不是坐在家里闭门造车,而是要在田野里、在乡村里、在广阔的大地上去研究,去写作,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截至目前,禚先生已经出版的考古报告集有《唐代黄堡窑址》《五代黄堡窑址》《宋代耀州窑址》《立地坡、上店耀州窑址》《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耀州窑瓷》(中文版和日文版),另外还主编和参与编写了十余本著作。其著作获得陕西省历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两次获得陕西文博系统优秀成果一等奖,五次获得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次获得三等奖。1997年,因其对中国古陶瓷研究的贡献突出,获得英国东方古陶瓷学会“希尔”金奖,她是获得该奖的第一位华人。
考古是个苦差事,提起他们当年的苦,那真有说不完的话题。禚先生告诉我说,她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吃苦。禚先生生在抗战时期,父亲母亲都毕业于北平艺专,父亲学画,母亲学音乐。抗战爆发,全家从山东流浪到大西北,出身于大家闺秀的母亲哪里受得了这般苦,不久就生病去世了。当时她只有3岁,却要帮助父亲照顾l岁的弟弟,所以从小就特别能干。1961年她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分配到考古研究所工作,从实习员一直作到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她还记得当年在考古现场有许多群众发议论:“不是说来了个大学生、专家教授吗?怎么和农民一样啊,这活比农民还苦啊!”
还在大学期间她就参加了考古挖掘工作。一次考古时发现了一个墓穴,因为尸体腐烂奇臭无比,戴上3层洒了香水的口罩都下不去,谁都不愿意下去。她喝了几口酒,咬牙下去了,整整一个多小时,清理出大量的古代文物。她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上世纪50年代耀州窑进行第一次发掘,挖出大量瓷片,她1961年大学毕业后分到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很幸运地整理了这批瓷片,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第二年下田野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在那里认识了她后来的先生杜葆仁,一个朴实能干的技术员,后来他们花5元钱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开始了共同的生活和创业。
那时全国的考古工作都停了,他们不舍得停,没有钱雇民工就自己挖。她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招标代理服务投标方案.docx VIP
- 智能地震监测系统开发合同.doc VIP
- 肩关节脱位Howcanwedoieasier.ppt
- 数字摄影与摄像基础:数码相机的基础知识PPT教学课件.pptx VIP
- 人体自有大药.doc VIP
- 《寄生虫学检验》课件——似蚓蛔线虫的临床病理认知.pptx VIP
- 新22J02 屋面参考图集.docx VIP
- 2025年农业现代化视角下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技术应用报告.docx VIP
- 外研版八年级上册 Unit 4 单元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新版 2025年新外研版八年级上册.docx
- 外研版八年级上册 Unit 4 单元测试卷 新版 2025年新外研版八年级上册.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