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张榕致黄中慧书札
张榕何许人也?革命党人也。1908年加入同盟会,后回东北从事革命活动。1912年1月,被赵尔巽、张作霖诱杀。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南京专门为张榕举行了追悼会,并尊称张榕为关东革命第一人。
《张榕致黄中慧书札》,是张榕在日俄战争之后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二十七日写给友人黄中慧者。后附马万里、吴景濂、梁漱溟、张继、李煜瀛等15人题跋。此书札于1989年入藏辽宁省博物馆,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张榕致黄中慧书札
书札:
前在营口连奉三函,在新一函,在奉一函,迄今未得尊复,想邮政阻滞之故。弟至沈后未得一函,所寄他处之函件均为邮政送回,盖日军不准在沈华人与他处通信。机关滞碍奈何,奈何?而日人虐遇华人于斯,可见一斑。战地无公法,信然,信然!
弟初三日始自营来奉,因东友均他去之故,并未得护照,幸在新民屯遇东友松仓君(东肥洋行之主人),转为介绍佐藤陆军输运组,迟二日,始附佐藤之车同至沈阳。辽河方面日军盘诘至严,即东人亦须护照。弟若不同佐藤同行,直一水无法飞越,艰阻更不堪言状矣。抵沈后,即将此情形作函寄公。迟三日即为邮局寄回,据云:“日人不准邮递辽河以西之件”,想公望函之切,不知如何焦急也。
沈垣风景大异从前,反不如俄军驻临之时,实为意料不及。日人骄气不可向迩。每日军人四处淫掠。有至军政署控告者,军政官裁判动云:“亡国之民何顾廉耻。”军政主官实为小山,小山专恃虐遇主义。奉天华官依然衮衮,无一人敢与争者。小山向人宣言“战地无公法,战地无交涉”。奉省官场夙善媚外,不亦从而言日无公法,无交涉。哀哉,我东三省!哀哉,我中国!合东三省官场凌迟之不足以谢东三省之人也。
战地所经,大而牛马,小而鸡犬,全归于尽。俄人掠者甚少,作输运车,作食料者皆日军也,沈城附近百里皆误春耕。日人名为许可,实则与不准同。譬如,用一马耕地,则为牵去拉车;用一牛耕地,则为牵去食之。妇人亦不敢乡居,恐为淫辱;省城中差可。妇稚均迁入省城,省城居民顿增百千倍。弟住宅仅三十间,亲友借住已有百余人。米庄昂贵,为闻所未闻。如次等白米每斗卅斤,需银五两;鸡子一枚,需京钱五百;菜蔬亦无处可买,似此情形,恐将来之乱正未艾也。沈城似此情形,恐非无拳无勇所能办事。前奉人议开报馆,已为日军政署所阻,不讲情理。只云:“不准开办”而已。此事公可详筹,如外交上可通融,集资尚不甚难。弟思沈城之困苦,恐我公不能一日居,而报馆经费又太浩大,弟作预算,除非每报纸卖一元,销三、四千份,差可敷衍,而邮政不通,报中可处所材料处处碍手,终须稍缓再看情形。弟家局在沈城中之产尚属完全,在四乡之农业已全不可恃,拟即行清理,携资西上,略助公用。而变卖之际,总需迟一二月。困此重围中,外间消息不得而知,闷杀人,闷杀人。日与蠹奴为伍,不得稍吸文明之空气,日间无坐处;夜间无宿处,较去年冬尽时,其苦有其过之。次帅能来此间否?此间人士固重之如云霓也。孙宝瑁兼充各处(驿巡道、交涉局、善后局、警察局)要差,钱?U已渐任交涉学务事,奴辈之骄横不亚日军。钱系北洋派来,尚觉稍可。增韫(子固)名不副实,直庸奴耳。外间不察细情,乱说之下,而曾之名誉顿隆。此次署奉天府尹,已用非其才。然在奉官场中,曾已觉出色,无他,善媚耳。他人媚外不能媚内,故人詈之。曾并内外而兼媚,故人喜之。既其办事,实无一处稍觉他人善者。嘻!奉天之循吏如此,尚有天日哉!
公主持情义,望为我奉天最苦、最惨、最弱之民族一伸愤气!弟身已作大舍,固无谓阿好,胁嫌也。廷杰尚不及增韫,贪鄙不堪。独最奇者,各报不察所以,妄为延誉。抑此数人,别有运动耶。弟思中外日报决不能骂。孙宝瑁或廷、增等人亦如此例也。呜呼!奉人之官场善钻营如此,诚地球上之奇物。兴言及此,愤谢不胜,惟望次公来此,将此辈一扫而空,奉天其庶有豸乎!弟由新来沈,所经已过之战场,其凄切风景,深入脑际,使人终身不忘。计战事已过一月,尚有如此,当时正不知作何景况。计由辽河至沈阳计九十里,沿途村落,半归一炬。一村中所幸存者仅数间破屋,炮弹或洞其壁,或摩其顶,其余都成瓦砾一片而已。俄军之毡靴填满沟壑,细视尚有血迹。村人坚壁,俱为军穿作小洞无数,便施枪弹于外也。其下之土,尚现赤色,不知何军之血。沿途车马络绎不绝,无一车不是日军粮台者。村中之幸存房,或有居民,仅男子与日兵杂宿。日工兵由沈至新为数至夥(约二万人),现已修成人力车运军品之铁轨。一路所见,除日工兵、日运车以外别无所有。最动目者,野犬数十争食之未收之死人死马之余骨。近沈城之停车场,火尚未熄,闻之有腥气。此中强俄,葬此不知凡几。惨矣哉!以此推之,当时之惨杀狂战实令人心悸。
多日不谈,多日不通信,一伸纸不觉其言长。此次之信,使遣门人赵顺回津持去。后日不知何日始能一通函问。又无处可写字,匆迫万状,不尽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