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川大学法学院 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
检察枫性质的。法律监督权说”驳论
——从科学划分国家权力的角度
蒋清华
【提要l检察权性质的“法律监督权说”建立在把国家权力划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
法律监督权这四种权力的前提之上.但,按照宪法学上科学划分国家权力的要求,所谓法律监督权,不
必要也不可能成为与传统三权平行并列、相对独立的权力类型。“法律监督权说”的第二个理由是“政
治体制不同,对国家权力的划分也就不同”.但,权力划分不等于权力配置。只能说政治体制不同,对
国家权力的配置就不同,而权力划分本身,没有姓“资”姓“社”之别。主张三权划分并非主张三权分
立.综上,。法律监督权说”不成立。
【关键词】检察权;法律监督权:三权划分
引言
司法体制、检察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本来就属于宪法学课题.在讨论我国检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必然涉及到对检察机关定位和检察权性质的探讨.对于检察权性质的认识,目前我国诉讼法学界和宪法
学界的主流观点是检察权性质的“法律监督权说”,即认为应当将我国检察权定性为法律监督权,而非
司法权或者行政权。简单地讲,。法律监督权说”的核心观点如下:检察权即法律监督权,是从统一的
国家权力中分离出来的、与国家行政权、军事权、审判权并列的一项国家权力。因而必须由专门的国家
机关来行使:那种认为“检察权要么属于行政权、要么属于司法权”的观点,是囿于函方。三权分立”
的错误思维模式。田检察机关是中国宪法规定的“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其设置本身是从国家权力配
置和权力整合的角度,在国家宪政体制层面上的设计,在现行宪政体制下.将检察机关定位为法律监督
机关,将检察权定位为法律监督权,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最具中国特色的权力配置模式,也是最科学
的、最合理的权力配置.∞“法律监督权说”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积极响应,
同时也遭到诸多批评.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予以反驳,思路如下:
第一.对国家权力做出第一层次的科学划分.是准确定性检察权的前提。。法律监督权说”的前提
是把国家权力划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法律监督权四种。反驳“法律监督权说”,首先就要反
驳“法律监督权是一种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平行并列的、独立的权力类型”这一命题.
第二,在理论上划分国家权力以及定性某种国家权力,易受现实政治体制的影响.“法律监督权说”
之所以坚持国家权力应分为四种而非三种,是因为它主张政治体制不同,对图家权力的划分也就不同。
故反驳“法律监督权说件,还要反驳“具体的政权组织形式决定国家权力的科学划分”这一命题。
一、法律监督权不应成为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平行并列、相对独立的权力类型
对事物的科学分类.是准确界定事物性质的前提.册当我们明确了检察权是一种国家权力之后。再
进一步探讨其性质,首先就要对国家权力作出第一层次的科学划分.啦为此应当首先回顾政治思想史上
的几种国家权力划分方案。
l、史上六种典型的国家权力划分方案
(D参见刘立宪、张智辉主编: ‘司法改革热点问题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杜2000年版.第57、8l页.
国参见石少侠t ‘论司法改革中的检察权.筑‘新华文摘’.2004年第23期.
⑧这个道理就好比.如粜我1门把动物划分成会飞行的动物、会发声的动物和台游泳的动物.那么我们对大象定性就将是会发声的动物.但这个
定性并不掾刻甚至不准确.因为很多会飞行的动物觋会游泳的动物事实上也会发声.
Pufendorf)辞思想家曾对国家权力的
④人类历史上.关于目象权力的观念.从混沌笼统敏展到解割划分.布丹,重布斯、蕾莽道夫(Samuel
诸多具体任务进行清单式的罗列l还有一些伟大学者则将这诸多具体权力抽象概括、合并lFI纳为两种或几种丰fI互独立的、平行并列的国家权
力类型.本文讲的在第一层次上划分田家权力.悬指这后一种做法.为了表述简沽,下文讲划分四家权力时不再加上。第一层次。这几个字.
@’见C荚】-·J·C·堆尔着.苏力译t‘宪政与分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5-26页.
文档评论(0)